本书系由总部赋予任务,由成都军区指定专人历时数年写作完成的张国华文学传记。张国华出身贫苦,少年早熟,长期的艰苦磨难造就了他勇挑重担、争强好胜的性格;他不满15岁即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上了井冈山,自此在革命战火中英勇无畏,出生入死,一步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他历经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初,他在35岁上被任命为第十八军军长,在渡江战役之后,又挥师大西南,屡获大胜。后受命率兵进入西藏,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率部完成了一桩桩惊人的业绩,即西进康藏、打开和平谈判的大门、开拓经略新西藏、指挥平息武装叛乱、对印反击作战取大胜并被喻为喜马拉雅战神……因其长期带病工作,1972年2月58岁时在成都不幸逝世,时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
《开国将军故事丛书:韩先楚故事》内容是韩先楚是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勇冠三军的开国上将。他身经百战,组织指挥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硬仗、恶仗。长征途中,他浴血奋战,勇往直前;在东北战场,他主动请缨,率部冒严寒,深入敌后打击敌人;在四保临江战役中,他指挥的部队歼敌第89师、16师大部和新5军军部,接着攻克义县,攻打锦州,追歼敌西进兵团,被敌人称为共产党的“旋风部队”;在海南岛战役中,他把“陆上雄师”变成“水上蛟龙”,以木船战军舰,一举攻克琼岛;在朝鲜战场,他负责前线指挥,与美军作战,连战连胜,攻克汉城,大灭敌威……一代战将辉煌的人生故事,展示了其大智大勇的凛然风范。
《八路军中的日本兵:延安工农学校纪实》是由十多位特殊作者所撰写及口述的一套特殊的回忆录丛书。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作者及口述者为日本人,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以不同途径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籍战士,阶段性参加了抗日战争、全程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建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1953年至1958年期间,这些在我国的日籍留用人员分批返回日本。回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相继发表了不少演讲、文章和回忆录,本套丛书所收录的是其中部分回忆录。在书中,这些日籍老战士以质朴的文字详细记述了他们在我国、在我军的经历,真实感人,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
《大国海图人物志·叱咤东南的铁血总督:抗倭名将胡宗宪》讲述了明朝闽浙总督胡宗宪的一生,他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了东南沿海的抗倭事业,他钻研兵书、巧用计谋、运筹帷幄,甚至亲上前线,指挥了几次可以载入史册的精彩的战役。作为封建高官——兵部尚书,他的所作所为免不了也有被人诟病之处,但是作为民族利益的保卫者和批奋起捍卫祖国海疆的有识之士,他仍然是值得后人赞美和缅怀的。而由他主持、由郑若曾编写的《筹海图编》则是享誉国内外的海洋军事著作,不论是“钓鱼岛”位置的标注还是海防战略体系的构建,都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八路军中的日本兵:延安工农学校纪实》是由十多位特殊作者所撰写及口述的一套特殊的回忆录丛书。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作者及口述者为日本人,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以不同途径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籍战士,阶段性参加了抗日战争、全程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初期建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1953年至1958年期间,这些在我国的日籍留用人员分批返回日本。回国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相继发表了不少演讲、文章和回忆录,本套丛书所收录的是其中部分回忆录。在书中,这些日籍老战士以质朴的文字详细记述了他们在我国、在我军的经历,真实感人,具有特别的史料价值。
胡琏是国民党军中最会打仗的将军,毛泽东说他“狡如狐,勇如虎”。开国大将杨勇说:“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 他有张灵甫的“悍”,但无张灵甫的“骄”;其“忠”不比黄百韬少,其“谋”绝比黄百韬多。环球时报说:胡琏指挥的石牌保卫战,粉碎了日军进军我大西南的企图,歼灭日军7000多人,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解放战争中,在中原同二野刘伯承交手,由于十一师全是美械装备,略占便宜;在山东南麻,粟裕用5个纵队围住了他,由于天降7天7夜暴雨,武器潮湿,粟裕损失了数千人,加上敌援军已到,只好撤围,事后粟裕要求辞职。在金门战役中,利用解放军28军的轻敌,守住了金门,成为“金门王”。
作者担任韩先楚秘书工作二十年,本书记载和回忆了战功赫赫、一代名将韩先楚不平凡的战争经历。同时记录了韩先楚当任福建省委书记期间,把心血揉进了八闽大地,团结力量,大抓经济;担任军区司令员时期走边防、调部署、讲战例、促训练、提高战斗力;担任军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走基层、听民声,直谏中共中央军委,谋改革等往事。
吴三桂反复无常、引狼入室、断送大明江山的劣迹早己为史学界所熟知。然而,历史上的吴三桂究竟什么样子?他投降过李自成吗?他与陈圆圆的故事是真的吗?借清兵入关的决策人是吴三桂吗?吴三桂在甲申之变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由此连带,李自成为何失败?多尔衮为何能巧取北京?——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回答了这些问题,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原貌,读来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