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将军在国民党诸多将领中,是非常有特色,也颇为传奇的一代名将。他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有极高的军事素养。抗战中他是国民党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尤其在远征滇缅与日寇作战中,他战绩辉煌,这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内战时他曾一度击败中共名将林彪。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主持编练国民党军,也很有建树。但1955年,他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从此,关于他的一切事迹,也长期遭到国民党的雪藏,令人颇费猜疑。 本书从孙立人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现代军事讲起,全面还原了这位抗日军神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解开了他身上的诸多谜团,如在国民党军遭黄埔系军官排挤的过往,戴笠对他由恨生敬转变的真相,抗战中他活埋日军之谜,与蒋介石、蒋经国交恶的之由,美
《和平万岁书系·热血豪胆的冰火战将:巴顿》 巴顿于1885年出生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人家庭中,他先进入维吉尼亚军事学校学习,之后入读西点军校。他参加了19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五项的比赛,并为M1913型军刀的设计者。巴顿在潘乔维拉远征期间首次参与战斗,这也是最早的机械化作战实例之一。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远征军新成立的坦克军团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顿在战争期间首度统领位于法国的美国坦克学校,不过到战争快要结束时因负伤而离职。在战间期,巴顿一直是美国陆军装甲战学说发展的一个核心人物,在全国各地出任过众多职位。他的军衔不断得到提升,并在美
彭雪枫(1907—1944)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高将领之一。河南省镇平县人。曾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红六师政治委员、红二师政治委员、红四师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央红军第一野战纵队第一梯队队长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第一局局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红十三团团长、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第一路第四师政治委员、中共华北联络局书记;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山西省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共河南省军事部长、中共河南省统战委员会主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豫东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委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
《大风思猛士:吴佩孚传》记述了军阀吴佩孚光辉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起初,他只是一个落魄的秀才,后来竟成了直系统帅,成为北洋军阀操纵政局的首要人物。军阀混战时,他将段祺瑞赶下了台,把张作霖赶出了山海关。他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了美国的《时代》杂志,被誉为“中国强者”。曾经,他也被视为有希望统一中国的不二人选。他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对此一生不违;他坚持“不卖国”的主张,临终前仍告诫后人“不准当汉奸”;他还有“不纳妾”的美名,一位德国小姐爱上了他,他却在送来的情书上挥毫阅示——老妻尚在!
《皖南事变新四军人员搜录(增订版)》别具一格,内容记载了皖南事变中1681位新四军人员的姓名、籍贯、生死下落,其中既有领导人,也有战士。他们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是在战场拒俘或因受重伤或因病不能行动、为免使队伍受累而悲壮自戕的,有在战场吃尽辛苦突围归队的,也有从上饶集中营越狱脱险的,有逃散回家务农的,还有极少数当了叛徒的……我们看了很受触动又都感到很惊讶,因为皖南事变已过去70年,要搜寻当年参战的9000余人的踪迹资料,谈何容易?!但他们还是找出了1681人的资料,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名单中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同志(我们三人中的丁公量同志既亲历了皖南事变的全过程,又从上饶集中营脱险,他所熟悉的同志和了解的情况更多),所载情况是确切的没有发现差错。
美军海军五星上将尼米兹无疑是二战期间*受世界瞩目的风云人物之一。他出身寒微,几乎完全依靠自己的野心与奋斗才爬到五星上将的高位上的。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尼米兹被任命为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奉命和日本海军作战。在浊浪冲天的太平洋战场上,他和日军斗智斗勇,绘出了一幕慕惊心动魄、惨烈悲壮的战争画面,并*终挽救了美国海军和美国。作为一名出色的反法西斯战士,他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景仰!以往的传记作家在为其立传之时,往往仅写他的政治、军事生涯及历史功绩,而忽略了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恋爱婚姻,有的甚至刻意回避了他的缺点和人生败笔。如此一来,就使得人物过于单薄,传记也有失客观公正。本书在大量考证历史资料和细节的基础之上,以全新的视角,将传主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置于其所处的特殊家庭和社会环境之
叶剑英(1897—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广东省梅县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后曾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特别班学习。早年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讨伐陈炯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北伐之役,参与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央苏区东南战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中央军委参谋长、军事学院副院长;军事调处部中共代表、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华北军政校长兼政治委员、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
全书由何家众人口述、整理而成,讲述了同盟会元老、黄埔军校代校长何遂三子何康的青少年时代。同时,书中对家族中的其他人物也有述及。
本书完整记述了刘公武先生爱国爱民、追求光明的一生。 1903年,刘公武出生于华容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代,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复旦大学时成为学运先锋,因参与被退学回乡,随即身体力行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遭反动当局通缉后,他远走南洋谋生,后为探索德意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重建的奥秘,赴德国留学。 九一八事变后,刘公武从海外毅然回国,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辗转塞北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少将政治部主任,竭尽心力培养抗日军政人才;任武冈县县长,颁布新政,贴近民生,开化民风。 抗战胜利后,刘公武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省民政厅长等职,协助程潜、唐生智、仇鳌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公武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