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一生。作为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他有很多惊天动地的伟业,无数的书籍书写和记录了这种伟业;同时,作为人民的 平凡 一员,他又始终有一颗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的初心。毛泽东一生有许多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虽然细小,但也十分值得打捞和记录。 本书以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经历为主线,牢牢抓住他从 人民中走来 的宝贵品质,讲述他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日常生活等。通过纪实的笔法,告诉读者那些细小的历史瞬间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少年时帮助家境贫寒的同学;青年时到安源煤矿和工友一同下井,对工人的境遇进行调查,并开展工人运动;在 三湾改编 时自己吃苦瓜、让战士吃南瓜的故事;长征过程中和战士们一
《再思毛泽东》一书为研究毛泽东 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 再思 。 这本书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
书稿以精炼的语言、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全面地记述了*从青少年时即投身革命,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终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程,真实地再现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艰辛探索的光辉的一生,以及建立的历史功勋。
本书共分为三卷:《会谈卷》记录了从1964年到1986年,邓小平会见外国元首和中外记者时的谈话内容,涉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外交往政策、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对毛泽dong的评价等问题。《会议卷》记录了从1938年到1987年,邓小平参加的有关会议,并对邓小平在会议中所作的重要讲话、对一些政策问题的阐述、处理民生要务的方法和态度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析。《演讲卷》记录了从1943年到1988年邓小平的历次重要演讲。内容涉及国家建设、干部选拔、军队国防、财政、教育、党内思想等诸多方面。
......
聂荣臻( 1899 — 199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江津县人。早年在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参加北伐、筹划南昌起义、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纵队政治委员、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八路军一五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理总参谋长、中央兵工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军衔实施委员会” 主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
2013年是周总理诞辰115周年,作为一名在他老人家身边工作长达15年的后辈,高振普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总理的115周年诞辰做点事。谨以此书献给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2000年11月,高振普将自己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中经历的往事集辑成册,以《周恩来卫士回忆录》为名出版。6年来,这本书印刷了3次,发行45100册,被广大读者传阅。它对于人们了解周恩来作为一位伟人的平凡生活和在其中蕴含着的精神风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总理,这个新中国成立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政务院后当之无愧由周恩来担任,在历史和今天一直是个高尚的代名词,总理二字充满着人民对周恩来的爱,对周恩来的敬,对周恩来的怀念,怀念他的品德、他的作风、他的为人处事,更怀念他处处做表率,时时联系人民,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
本书作者周秉德女士是与周恩来和邓颖超关系*密切的长侄女、沈钧儒长孙媳,12岁入住中南海,她以细腻翔实的笔触,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同伯父伯母在一起生活时的点点滴滴,令人感慨而动容,掩卷却难以忘怀。同时,也令读者得以更真切地领略到两位伟人的风采,特别是周恩来无与伦比的胸怀与情操。书中还披露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内容,例如邓颖超、周同宇的口述回忆文章,其间有宝贵的周恩来、邓颖超口述和涉及颇广的真实历史事件回顾,譬如邓颖超对周恩来的牢骚等,对现当代史、周邓研究均有一定价值。书中配有数百幅珍贵的历史镜头,其中部分也是首次公开。
本书综合利用中日文献资料,着重考察张之洞与日本关系发展的全过程,动态观察双方从初识到对抗再走向“联交”的变化,以及张之洞“以日为师”对清末变革的影响。在清朝的政治结构、日本对华不断扩张的形势以及张之洞个人的施政能力三个基本因素的作用下,张之洞在1895年至1905年这一时期成为中日关系的核心人物。但是,张之洞未能实现“保国”的目的,也未能有效遏制日本在华的势力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