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怀抱崇高理想,不懈革命,开创民国,翻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有许多追随者和得力助手,他的机要秘书戴季陶就是其中之一。本书从 生逢时代 聚于一处 亡命日本 依偎扶助 共事广州 不离不弃 创办杂志 共研理论 建立军校 相伴北上 戴季陶主义与孙中山 六个篇章讲述了孙中山与戴季陶的故事,图文并茂地缅怀了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同时也深度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位重要的思想者、理论者和政治人物戴季陶的尽忠职守与反复多变。
伍廷芳( 1842~1922 ),晚清、民国外交家,法学博士。从 1882 年起到 1911 年止,在仕清近 30 年的政治生涯中,伍廷芳以一个新型官员的身份,从事荐西学、筑铁路、办外交、改法制等实践活动,且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辛亥革命爆发后,出任民军总代表,主持南北和谈,为推翻清政府立下了不世之功,皈依于孙中山革命党人的旗帜下,直至生命结束。
......
陆征祥(1871-1949),近代中国蜚声中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交家。他的名字与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外交事件,诸如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等密切联系。他曾两次出任国务总理,九度出任外交总长。晚年他抛弃尘世荣华富贵,进入比利时修道院修行,终获荣誉院长(相当于主教)称号。他用不平凡的一生诠释了近代中国人的追求与梦想。 石建国著的《外交总长陆征祥》为他的评传,书中史料翔实,脉络清晰,评述中肯,文笔饱含深情。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的著作,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后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梁先生还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 修修补补 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并发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的感叹。 梁启超凭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非凡文采,客观而公正地对李鸿章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永远的丰碑”系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杰出人物的故事。《中共历史上的杰出领导人——邓小平》 :我们不曾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有的人因他而改变命运,有的人因他而创造奇迹,有的人因他而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人因他而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坚守实事求是的真理,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薛岳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出发,公正客观地把薛岳的生平作了详尽的介绍。书中详细叙述了薛岳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特别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抗战将领在与日本侵略者对垒之时,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同时,该书次深入薛岳的内心世界,揭示他对共产党的认知变化,以及对国民党从满怀期望和自豪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
1912年1月1日,年仅19岁的杨杏佛在孙中山组建的南京临时政府秘书处任收发组组长。虽然仅有三个多月时间,但杨杏佛深为孙中山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感染,在他年轻的心里埋下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种子,扣好了 人生粒扣子 。从此,无论身在何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杨杏佛不断奋斗。本书以时间为线索,通过 敬佩孙中山 加入同盟会 、 初见孙中山加入秘书处 、 践行中山愿留学寻科学 、 追随孙中山任职大帅府 、 随侍孙中山筹建中山陵 、 继承中山志维民权遇难 六个篇章,全面地展现了杨杏佛在孙中山精神影响下英勇奋斗的历程。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李鸿章传》记述李鸿章的一生:早年落拓,后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但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梁启超解读了李鸿章在晚清内外交困的大变局下,对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作者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诸葛亮、俾斯麦等人进行比较,认为李鸿章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但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终未能扭转王朝颓势,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下风。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必然结局。
该书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和陈云纪念馆共同编著,依据多年来对陈云同志夫人、子女、孙辈,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的采访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共编入21位人员的回忆文章27篇。全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共约10万字,1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其中不少内容是首次公开发表。
叶正大、叶正明、叶华明、叶剑眉、叶正光编著 的《记忆中的父亲(叶挺)》是一部叶挺将军子女回 忆父亲文章的集合。记录了叶挺将军的一生,当中有 叶挺的童年生活,在桂林、恩施生活的片段以及后来 在澳门的生活情况,中间穿插了叶挺个将军空难事件 的亲闻讲述。《记忆中的父亲(叶挺)》的很多图片 ,在大陆都是首次公开。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读物。
我们党从诞生开始,历尽艰辛磨难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征程。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我党在一些紧要历史关头面临严峻挑战或生存危机时,必然出现新的战略机遇和重大转机,获得绝处逢生,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自己。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和必然吗?答案是否定的。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和超人的政治智慧,才使我们的党、军队和国家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在逆境中发展并获得不断成长壮大的机会。一代伟人毛泽东,在20世纪的中国大地和世界舞台上纵情驰骋,叱咤风云,摧枯拉朽,建立盖世功勋,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后无来者。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国家饱经忧患、灾难深重,人民反抗压迫、英勇奋斗的悲壮史。自19世纪中叶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入侵,封建统治者腐败不堪,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半封建境地,国势日衰,生灵涂炭,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局。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起抗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救亡图存。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率领有志之士,经过历次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性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乃至亚洲个民主共和国。从此,翻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本书只要以辛亥革命“甲种功臣”、武昌首义“八大金刚”之一的高振霄先生在中国近代风云变幻、腥风血雨的半个世纪中,始终忠于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人民,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信仰。面对旧中国封建势力
本书自曾纪泽的家世背景与早年学行开展,可从中了解其父曾国藩的言传身教对于曾纪泽的影响。其后,以曾纪泽的外交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其一生事业进行了专题化的具体研究。对于曾纪泽对洋务的认识、中俄伊利交涉、中法越南交涉、使欧晚期、自欧返国5个阶段的外交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该书线索明了,史料充足,论证充分,是一部研究曾纪泽外交活动的佳作。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全面讲述了蒋介石在八年抗战过程中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对共等等各方面的政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那一场灾难带给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害!《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比较全面客观地介绍了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较为客观地评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时期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抗日战争历史和意义。
《先觉者:在民国生逢其时与生不逢时》将五十位对辛亥革命产生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重塑纸上(包括徐锡麟、章太炎、苏曼殊、陶成章、秋瑾等、孙中山、胡汉民、马君武、陈其美、汪精卫、戴季陶、吴稚晖、廖仲恺、蒋介石、蔡元培、陈独秀、黎元洪、吴禄贞、黄兴等),国民党早期元老、民国志士名流均被作者以生动且饱含情感的笔触推于读者面前。观点自成一家,不泛泛而谈,因伍立杨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界与史学界的地位,其写作风格与内容本身都透露出极强的可读性。
陈独秀为一代奇杰之士,其平生风义,在与苏曼殊、蔡元培、胡适、鲁迅、傅斯年、章士钊、台静农以及《新青年》的众多作者、读者之间的交往中展露无遗。书题诚与今日坊间以某某“周围”“左右”为题者相仿,但本书披沙拣金,钩玄索隐,并非一味堆砌故事,而是意在探究近世文化变局,并借此勾勒民国文人、学人之细节与侧面,以期一窥民国精神之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