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10个左宗棠不为人知的侧面:选择、交友、用人、家风等,全面复盘其人生路径及命运抉择,展现一代名臣的光与影,揭秘左宗棠从问题少年到晚清战神的逆袭之路。
汪精卫,国家公敌,民族敌人,早已盖棺定论。然而人之初,性本善,奸雄并非生就,也更非戴着奸雄的面谱。秦桧尚以忠君出现,汪精卫成为民族的敌人,同样抱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儒家经典,扛着“救民于水火”“和平路线”的大旗。 这个民族敌人,饱读儒家诗书,其可怜的野心也只不过是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风云舒卷,改朝换代,留学日本的一介儒生却成了推翻满清的孙中山得力助手;他功成名就,却唾弃曾经向往的高官厚禄,效仿古代隐士隐居法国;他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却不赌不嫖不抽,忠于爱情,修身养性;他一介书生,却雄心万丈,刺杀摄政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可是,在国家民族的灾难面前,这个曾经的民族英雄,砥砺品格的儒生志士,曾视功名为粪土的人,却踏上了万劫难复的不归路…… 那是一代
《宋教仁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相湘先生有关*史研究的本著作,初版于1964年。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又是民初国民党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教仁传》以翔实的史料对宋教仁的历史活动做了充分的考察,澄清了以往的误传和错误,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结论,可以说是海内外有关宋教仁研究的奠基之作。吴相湘的某些判断与结论(诸如北京兵变的内情),已经为后来的史料所验证,这也证实了他观察的细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宋教仁传》出版后,一直广受好评,至今仍然是研究宋教仁与民国史的书。
本书记述了张作霖的一生。出身贫寒,却青云直上。从绿林草莽到受抚招安,再至军阀升迁,虽然身为北洋政府末代元首,却建立出不逊于建国开基的英雄霸业。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又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他的经历,无论作为英雄豪杰,还是作为文学家学术家,都极其丰赡而有魅力。作者成功地勾勒出大师的形象轮廓,对他的意义也有精彩的论述。
本书以真实史料为依据,用较为凝重的笔触描绘了徐世昌从九年翰林到小站练兵,再到总督东北、出任袁总统的国务卿,一直到当上民国总统,后直至卸任后的生活起居及志趣。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徐世昌风云起伏的传奇人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1924年,陈诚跟随邓演达进入黄埔军校当教官,是为他一生的新起点。随后,操场得遇蒋介石,成为陈诚日后依靠蒋介石、追随蒋介石的发端。革命军“东征”时,陈诚当炮兵连长,率部攻克淡水城,初露锋芒。接着,棉湖大捷使他声名远播,由此青云直上…… 作为一名军人,陈诚战功卓著,立功沙场;作为政坛人物,他勤勉努力,恪尽职守;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他忠于蒋氏,至死追随。在名人如云、战将如雨的黄埔人里,他凭借什么能脱颖而出,深受蒋介石器重一生,生前信任有加,死后哀荣备至呢? 本书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下,客观、真实地解读陈诚其人其事,其功其过,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黄埔名将陈诚的一生。
本书记述了作为北洋三杰之一段祺瑞的一生。段祺瑞为皖系首领,因帮助袁世凯练兵而得到提拔,纵横政坛十五年。作为北洋主要成员,段祺瑞在武力征伐以及民国初年内政外交方面,均有所作为。作为军阀,一直被认为是反面人物,但却一生清正耿直。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对段祺瑞的人性、人格进行了深刻的挖掘,段祺瑞一生起起伏伏,既有卧薪尝胆的艰难时刻,也有身居高位的不可一世。作者抓住了段祺瑞的一个特征 生气时鼻子会变歪,以此种细节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本书以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论述民国上层人物谭延闿的一生。谭延闿的水晶球人生,是在民国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民国是一个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时代,北京政权像走马灯似的交替不停,南方各省也不断地变换新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氛围中,谭延闿游走官场,长期屹立不倒,何其不易。清末大变革年代,他是立宪派谘议局长;军阀混战年代,他夹缝求存,三度督湘;辛亥革命时期追随孙中山倾心革命;蒋介石叛变后,他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政府主席、独裁者的帮凶。谭延闿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书法、枪法、骑术都是名震一时,他交游四海,人脉关系广,为人宽容大度,因而树敌少,在政坛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一切都铸造了他政坛不倒翁的传奇人生。谭延闿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人生启示。本书后几章叙
孙传芳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幼年寄人篱下,历尽世间艰苦;中年投军,鼎盛时威震东南;晚年看破红尘,一心向佛。他,聪颖过人,文韬武略;他,好战成性,视战争为消遣。孙传芳的一生,正所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少时读书不成,卖布蚀本,又不愿继承父业,人称 曹三傻子 。愤而从戎,结 袁 而上,方成直系首领。成为北方霸主后,曹锟广敛钱财,家资无数,权力欲极盛,总想弄个总统干干。曹锟重金 贿选 ,留下千古骂名。本书正是以 贿选 为核心,记述了曹锟 贿选 前后的起起伏伏。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吴佩孚,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个中国人。1898年投淮军,后颇得曹锟器重。曾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讨伐张勋复辟。不纳妾、不留洋、不入租借,绝不与日本人同流合污。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他,身为策反清朝海军的功臣、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的缔造者之一,居功至伟,却深藏功与名;处事谨慎、与世无争,却力挫袁世凯、巧治汪精卫;坚持抗日,不遗余力,“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寄情山水、梅妻鹤子,生平有“三好”:“好佛、好古玩、好客”,却连任国府主席;克勤克俭,将一生积蓄设立“林森奖学金”、捐资办学。 他,为官处世,谦虚低调、朴素清正,奉行“不再娶、不治私产、不杀生而素食”的“三不”原则,讲究“无为而治”。在主席任上,还曾得到另一个“三不”的雅号,即“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 这就是一代平民元首林森,历史应该将他铭记。
本书以国民党军统特务为研究对象,采用大量相关回忆录和档案资料,是海外学者最早研究民国特务系统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此书以“间谍王”戴笠的生平全貌及政治经历为线索,主要研究其庞大神秘的间谍王国的发展历程。作者讲述了黄埔军校时期蓝衣社、立行社等组织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抗战爆发以后"军统"的迅速扩张;同时通过丰富的材料还原了特务培养及行动的历史细节,暴露了这段阴暗血腥的历史。由此,此书也详尽展现了1930至1940年代民国特务制度的发展历程,能够极大地丰富并启发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民国史的认识。
《砥柱中流周恩来(1966-1976)》是 周恩来生平系列 的第三本,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杨明伟、陈扬勇两位周恩来研究专家主编。全书以历史的眼光,综合大量研究成果,真实记录了在1966年至1976年这个共和国极为特殊的岁月里,周恩来忍辱负重、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在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周恩来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等等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还原了一个动乱岁月里堪称中流砥柱的周恩来形象。全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陈乔年(1902 1928年),陈独秀次子。担任过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湖北省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主席团成员等职务。在1927年召开的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8年被捕后牺牲,牺牲前他慷慨陈词: 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本书分为 安庆世家 年少气高 追寻真理 远渡重洋 思想飞跃 投身革命 少年归来 初露锋芒 转折关头 坚守信仰 美芳华 以身殉国 六章及陈乔年大事年表,记述了陈乔年短暂而光辉的革命一生,展现出这位革命先烈在当时的险恶环境下斗志昂扬、百折不挠,以及面对敌人时的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精神,以此启迪后人。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凡的人物。他怀抱崇高理想,不懈革命,开创民国,翻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有许多追随者和得力助手,他的机要秘书戴季陶就是其中之一。本书从 生逢时代 聚于一处 亡命日本 依偎扶助 共事广州 不离不弃 创办杂志 共研理论 建立军校 相伴北上 戴季陶主义与孙中山 六个篇章讲述了孙中山与戴季陶的故事,图文并茂地缅怀了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同时也深度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位重要的思想者、理论者和政治人物戴季陶的尽忠职守与反复多变。
这是一部完整翔实地以陈独秀(1879—1942)五次被捕为主线创作的陈独秀传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没有哪一位历史人物(无论是政治的或者文化的)像陈独秀的人生这样富有传奇,一生遭数十次通缉并五次被捕入狱却又大难不死,而他的每一次被捕都成为轰动全国的爆炸性新闻,随即发起的营救运动也一次又一次成为时代的焦点和媒体的热点。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声援营救他的人潮中,既有国内也有国外,既有党内也有党外,既有党政领袖也有社会名流,既有同志同人也有对手敌人,既有显贵达人也有平民学生,洋洋大观,堪称历史奇闻,而其中不怕杀不怕死的历史细节和“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的品格,已成为历史的美谈。 五次被捕,都发生在陈独秀一生中为重要的几个时期。如果说,1913年的次被捕展现了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前后英勇献身的
本书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西安事变作为切入点,清晰叙述了事件发生、发展及解决过程,并综合已有的研究史料和成果,论述了宋美龄在此次事件和平解决,以及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也以较为独特的视角勾勒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社会的图景。对于研究西安事变及前后相关历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全书包括 夫唱妇随 的宋美龄、惊闻蒋介石被 劫持 、力争和平解决事变、 牵线 宁陕、亲赴西安、介入西安事变之善后、蒋宋二人笔下的西安事变等七章。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可以抛弃一切个人恩怨,可以撇开任何意识形态的分野。他爱书本,因为知识可以给人以智慧;他爱革命,因为革命可以给人民以幸福;他爱女人,因为女人是无私的母爱的代名词。作为国父,孙中山从铁与血的教训中才认识到革命党与革命军的重要性:有了革命党,才能造就革命军;有了革命军,才能缔造革命政权。 有了以黄埔师生为骨架的革命军,从1925年起,东征北伐,国民党只用三年时间就荡平了自民元以来十几年的军阀割据与混战,定都南京,统一了中国,而日本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后能取得胜利,就是中国有20万黄埔军官。
有人夸他是 济世安邦 的能人,有人骂他是窃国的 独夫民贼 。他游刃于各军阀、名臣之间,以北洋之师掀起血雨腥风,大推改革之旗,却又囿于极权高位,剑走偏锋强行复辟,终究落得个千古骂名。他就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北洋鼻祖袁世凯。本书真实地再现了袁世凯在大变革时代中的奋斗、迷茫、斗争直至灭亡。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全书约30万字,共77节,以时序和专题的形式,评述了左氏的一生事迹。从参考书目看,作者所使用的资料是较全面的,甚至比后来的著作所用资料为多。书中的品评不无可资借镜之处,如第十六节:“以数百万太平军,几拥有全浙之势力,而在宗棠指挥下,以不满三年之时间,摧陷而廓清之……检讨当日宗棠军事之成功,不能不谓有得乎两种助力。一为民众之响应。……二为敌人之款附。……于以见太平军至此地步,已外不为人民所悦服,内不为袍泽所诚信,其势早成强弩之末。”总之,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