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罗素是 20 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于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材料详实,评价公正,深入探讨了罗素的个性、生活和学术活动,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欢迎,本书是第二卷,讲述其 1921 起直至去世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及影响。 作者简介: 瑞 ?蒙克( Ray Monk ),英国哲学家,南安普顿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历史,长期致力于哲学家传记的写作,著有《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罗素传》、《奥本海默传》等。 相关推荐: 蒙克的《罗素传》是我们时代*秀的人物传记之一 ……蒙克笔下揭示的罗素的家庭生活令人颇感不安……这是一部大胆、深刻而又让人深感悲伤的
《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讲述了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年)的一生及其教导。阿姜查大师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他善于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回顾了阿姜查大师的童年往事、他的修行历程以及晚年时光,书中多次引用阿姜查大师以及与他关系密切的佛教人士的叙述,读来生动感人,同时也令人领悟到阿姜查大师的思想影响。
艾布哈尼法(700~767),学者、法学家。教逊尼派哈乃斐教法学派创始人,居于教法学家之首。他的学说灵活、宽容、公正,受到人们的爱戴,系位且是影响力的法学家。本书作者通过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艾布哈尼法的出身、求学和走上讲坛的过程,以及他的政治生涯。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二代祖师,宋代佛学家、苦行僧。 《米拉日巴尊者全传:开显解脱与一切智之道》记述了米拉日巴一生艰苦卓绝的修行、弘法世间、利济众生及涅槃的事迹。 “其弘化行迹惊天地泣鬼神,千古传颂至今,乃学佛者之真正楷模。”(一诚大和尚语)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罗什的贡献不仅在传播印度佛学真髓,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佛学水平,而且在引进新的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丰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罗什引进的般若中观学,当时给予魏晋玄学以极大的刺激,后来又通过禅宗,施其影响于宋明儒学及宋元道教,渗透于整个中国文化,成为传统文化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龚斌的这本《鸠摩罗什传》,以可靠史传为据写成,忠实地描述了鸠摩罗什一生的经历。《鸠摩罗什传》既具有学术的真实性,又具有传纪文学的可读性,给佛教圈内外的广大读者提供了触摸鸠摩罗什这位文化名人、高僧的方便,对弘扬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意义。
《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作者克里斯托弗·希伯特)是历史学家希伯特着力描写在中世纪末期与文艺复兴时期名闻遐迩的“波吉亚家族”的力作。《教皇往事(波吉亚家族)》中着力描写该家族中通过选举成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阿方索·德·波吉亚”及其两个的私生子女“瓦伦迪诺公爵凯撒·波吉亚”和“卢克雷西亚·波吉亚”这3位人物的生平以及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敌人。
本书于2000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今修订再版。本书为20世纪藏族目前的佛门奇僧更敦群培大师(1903-1951)的传记,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清晰勾勒了其游学印度、尼泊尔等地,以及颠沛流离、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遭遇;中篇“精湛闪光的学术创见”,深刻论述了其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开一代新风的治学方法及研究成果;下篇“离经叛道的人文思想”,辩证分析了其充满智慧的启蒙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本书资料相当充实,论证比较严密,是目前更敦群培研究中资料很丰富、论述很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对于研究20世纪藏族史以及藏族学术文化和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三丰是元、明之际集道学、武学等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关于张三丰其人其事,社会上诸多人士所熟知的,既是金庸先生妙笔生花的小说里那位仙风道骨的张真人,又是各种武侠影视剧中那位拥有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超武艺、在江湖上地位很高的邋遢仙人,知名度相当高。那么,张三丰到底是人还是神?如何将他的史迹完整地展现出来,如何再现历史人物的真实原貌,是我们历史研究学者们的一大重任。编者撰写这本著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史料研究的方法,深入挖掘张三丰的人物史迹,向广大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张三丰,一个传奇人物的真实故事。
《道教时日忌探源》由廖宇著
艾布哈尼法(700~767),学者、法学家。教逊尼派哈乃斐教法学派创始人,居于教法学家之首。他的学说灵活、宽容、公正,受到人们的爱戴,系位且是影响力的法学家。本书作者通过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艾布哈尼法的出身、求学和走上讲坛的过程,以及他的政治生涯。
台约尔(Samuel Dyer, 1804—1843),马礼逊的学生,中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岳父。《》“启示录12:11”有言:“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台约尔为这句话所震撼,1827年与妻子谭玛莉(Maria Tarn Dyer, 1803—1846)去到南洋,向华侨传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间取得重大成就: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造出汉字性字范;以简易浅白之中文重译《》;由于他对《》原文的深入研究,也因他在传教上直接的经验,他的意见为伦敦会所采纳,而有“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之组成与委办译本出版。本书对台约尔一生的事迹做了翔实记录和研究。
台约尔(Samuel Dyer, 1804—1843),马礼逊的学生,中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岳父。《》“启示录12:11”有言:“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台约尔为这句话所震撼,1827年与妻子谭玛莉(Maria Tarn Dyer, 1803—1846)去到南洋,向华侨传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间取得重大成就: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造出汉字性字范;以简易浅白之中文重译《》;由于他对《》原文的深入研究,也因他在传教上直接的经验,他的意见为伦敦会所采纳,而有“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之组成与委办译本出版。本书对台约尔一生的事迹做了翔实记录和研究。
台约尔(Samuel Dyer, 1804—1843),马礼逊的学生,中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岳父。《》“启示录12:11”有言:“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台约尔为这句话所震撼,1827年与妻子谭玛莉(Maria Tarn Dyer, 1803—1846)去到南洋,向华侨传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间取得重大成就: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造出汉字性字范;以简易浅白之中文重译《》;由于他对《》原文的深入研究,也因他在传教上直接的经验,他的意见为伦敦会所采纳,而有“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之组成与委办译本出版。本书对台约尔一生的事迹做了翔实记录和研究。
台约尔(Samuel Dyer, 1804—1843),马礼逊的学生,中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岳父。《》“启示录12:11”有言:“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他们虽至于死,也不爱惜性命。”台约尔为这句话所震撼,1827年与妻子谭玛莉(Maria Tarn Dyer, 1803—1846)去到南洋,向华侨传教,至1843年去世。二十年间取得重大成就:以西方正统的造活字方法,造出汉字性字范;以简易浅白之中文重译《》;由于他对《》原文的深入研究,也因他在传教上直接的经验,他的意见为伦敦会所采纳,而有“委办译本翻译委员会”之组成与委办译本出版。本书对台约尔一生的事迹做了翔实记录和研究。
本书于2000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今修订再版。本书为20世纪藏族目前的佛门奇僧更敦群培大师(1903-1951)的传记,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清晰勾勒了其游学印度、尼泊尔等地,以及颠沛流离、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遭遇;中篇“精湛闪光的学术创见”,深刻论述了其上承传统藏学、下启现代藏学,开一代新风的治学方法及研究成果;下篇“离经叛道的人文思想”,辩证分析了其充满智慧的启蒙思想和离经叛道的言行。本书资料相当充实,论证比较严密,是目前更敦群培研究中资料很丰富、论述很全面系统的学术专著,对于研究20世纪藏族史以及藏族学术文化和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生活译丛(精装)之一种。爱默生是美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中心人物。他在19世纪上半叶提出的超验主义观点体系,代表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是了解美国精神的钥匙。本书选自三联1993年出版的《爱默生集》,辑为《论自然》与《美国学者》两部分。
本书以鸟瞰式的笔调,介绍被誉为“权WEI”的安萨里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学术活动及改革思想。除了正面论述这位“DI一个千年维新家”的主要思想和贡献,兼及对一些不实之词、学术误区乃至思想偏见的正本清源,从而还这位思想家、还学术文化应有的公道与客观。本书文风清新,简洁明快,对我国读者了解文化中一些重要概念、安萨里时代的思想和文化特点、安萨里的时代角色等,因而消除误解,构建和谐,不无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