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这个世界上,仅停留了短短二十四年。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至为尊贵的活佛,身居清静庄严的布达拉宫圣地,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间。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扭曲,也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纯朴、安宁,饱尝了俗世情爱的悲欢离合。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和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 《仓央嘉措》以评传体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彩灿烂的一生,并以其行事为中心,向读者展示了当时西藏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以及哺育诗人成长的西藏民间文化广阔图景。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不管选择什么道路,都可以在此领域登峰造极,这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无尽追慕。他充满离奇变故的一生行状,便是一部让人读不透的书。诚如他的好友,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在《弘一大师永怀录》的序言中所概括的那样: 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家,为若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耶? 这亦是当时知识界对李叔同 弘一大师的看法。
破山禅师,号海明,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本书从破山的成长经历、佛学造诣、书法艺术和诗歌创作等几个方面介绍并剖析破山的一生。本书稿前五章讲述了破山海明禅师传奇的成长历程,第六章介绍其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第七章介绍其浑朴超逸的书法艺术,第八章介绍其清新自然的诗歌创作。该书填补了对历史人物破山禅师系统地介绍其佛学思想、书画艺术和诗歌的空白,客观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西部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佛教发展方式。通过破山政治态度的前后变化以及他与 夔东十三家 抗清武装势力的密切接触,揭示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活动之所以失败的深刻原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史料价值。该书已通过重庆民宗委审读,没有违背宗教政策法规和伤害宗教感情的内容。
这本由江峰*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5)》 既突出此期与张天师相关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评 述,又从总体上对于此期各代张天师及其教众群体予 以一般性的观照。既有对他们嗣教实践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问题相对集中的讨论,又增加教派洞天胜境、 建筑艺术、斋醮科仪、神道仙话、劝善戒恶、符咒易 卜、风水节庆等诸多具象符号一般性的诠释与描绘, 从而使得此期张天师及其正一道能以一种*为丰满、 实在、清晰、具体的历史形态进入到当代人的文化视 野之中。
弘一大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是我国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佛学家,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被誉为中国近百年艺术目前难得一遇的通才和奇才。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成就了中国近代目前的13个第一,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佛学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更是培养出了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批名人。此部《弘一大师传》为台湾著名佛学家、僧传作家、弘学泰斗陈慧剑先生耗时三十六年创作并八次修订而成,全书以时间为序,完整地讲述了弘一大师暨艺术大师李叔同的传奇人生,史料可信、文笔优美。 该书出版后荣获台湾中山文化学术基金会传记文学奖,不仅在两岸三地畅销数十万册,而且于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是一部为无数人带来温
这部释迦牟尼的传记出自亚当斯·贝克夫人之手,文笔细腻、文字优美、饱含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西方文化视角,又出自女性手笔,让这本著作成为不可多得的了解佛教文化的入门书。这部著作的出版,改变了西方人的观念,使佛教成为西方人眼中美的哲学。 本书所插彩插为成华二十二年刊印的彩色图文版《释迦牟尼应化事迹》,而国内出版的《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全是线描图,所以本书有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本书版时,市场反响很大。本次再版,封面和内文进行重新设计,给予读者更舒适的阅读享受。
《佛境:影响藏传佛教的奇僧》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了解了佛教在西藏的产生、磨难和发展的过程;阐释了哪些重要的人物在藏传佛教中起着重大的影响、那些的高僧大德在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问题。《佛境:影响藏传佛教的奇僧》由周炜编著。
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一个人,倏忽一世,却折射出山高水阔般的生命广度与深度。若不是切切实实遵照生命感觉的人,不会拥有,也很难理解如此跌宕的变化。 作家苏泓月历时三载,搜罗一切可寻之照片、书信、金石、书画以及各类文献,重新修订,增补数万字。用词考据不厌其精,连行文之中的对仗比喻都向相关领域的专家求证过。唯有如此谨慎,方不负大师,亦不负看官。 书中收录珍贵图片 30 余幅,多数首度公开刊印,部分图片来自西泠拍卖独家珍藏。张张图片配有详细解读,供读者深入品赏。 装帧精致蕴藉, 32K 圆脊精装,书名集魏碑,内文缀老宋,通篇晕染长衫深蓝 捧书在手,瞬间能够感知民国时期独有的典雅,乱世之中难以言说的哀伤。 特制藏书票一组六枚,以飨读者。以李叔同先生 * 代表性的书画、金石、信札等为蓝本,全彩印就
成鹫法师生于广州方氏文化世家,有神童之名,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十三岁中秀才,多才多艺,父子号称“番禺三方”;他是 诗僧,沈德潜称“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号称岭南佛门的旷世奇才。成鹫法师是具有代表性的遗民僧,八岁时明朝灭亡,他就随父归隐,十五岁躬耕乡野,十九岁作塾师,四十一岁出家为僧,在佛门又四十六年。他出儒入释,一生坚守志节,不仕新朝。游历、结社、著述、住持寺院,见证了明清之际的百年历史。
无神论是一个新事物吗? 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倾向于将其看作是欧洲启蒙时代所发明,当时,科学与世俗的力量广泛挑战信仰,破除对上帝的崇拜。其实上,无神论的产生要久远得多。 从《荷马史诗》的时代开始就已经有无神论者存在,因为没有 的主要宗教,在多神形态之外,无神论也就同时存在。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而直到古代的晚期,无神论在与君主和王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压制下,显得 弱小。 在这本书里,作者探索了古代的地中海世界,这是一个当代人所不能想象的、 不同的世界。作者在这个世界里找到的是是那些 早反对神性的故事和声音。
本书是85岁老人李东文的个人回忆录,详细记叙了他上半生的经历见闻、师友交谊、所感所思。他自幼遭遇抗日战争,避难他乡,饱经世事。解放战争期间,举家在两广避居直到新中国成立。建国后积极参与援建西北,曾入甘肃省干部业余大学学习四年,毕业后进甘肃省委宣传部工作多年。 文革 期间误遭批斗,后调入中学教书。改革开放后在兰州大学新闻系教书。他的上半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反 右 、大饥荒、 文革 等重要历史时期,如今他将 这段血和泪的苦难历程 记录下来,颇具 历史注脚 的价值,尤其他在西北工作生活时间较长,对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等有详细精彩的记录,具有很好的社会史料价值。 这部书可为读者打开一扇特别的窗户,从这里可以窥见自1944 年至1976 年一位普通知识分子眼里的中国。它不像史书那么理性,又不
《花甲忆记》是曾先后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的回忆录。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汉学家,一个对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感情和同情心的西方人,这部著作在回顾他1850年来华以来,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生活经历的同时,也向世人介绍他所认识和了解的中国历史文化,更为中国近代史保留了许多重要史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心道法师(1948—),台湾灵鹫山无生道场开山住持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馆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爱与和平地球家” 的创办人。 《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展现了心道法师戮力禅修、传承三乘法脉、弘扬人间佛教的生命传奇。 心道法师祖籍云南,生于缅甸,随军出入烽火,目睹人世的流离动荡;从星云法师剃度出家;历经台湾外双溪、圆明寺古庙、灵骨塔、古堡废墟独修,再到福隆普陀岩山洞长期断食修行;出关后,创立灵鹫山无生道场,秉持“工作即修行,生活即福田”的生活禅理念,教育僧俗徒众;建立全球首座世界宗教博物馆,推展世界和平、生命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授寂静平安禅修,为现代人擘划了一条修行的康庄大道,也为修行人寻回本来、奉献社会擎起一炬明灯。 心道法师矢志不移的求道毅力、乐观宽容的个性、恢宏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