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断舍离》是 断舍离 始人山下英子累积 400万册 书 断舍离 书系集大成之作,修订50%以上内容重新解读帮助读者重拾轻盈人生的生活哲学。理论 实践全面升级, 本新书 老版 套书,了解断舍离先读这 本。 对稻盛和夫、宫崎骏、张德芬、杨澜、林夕、李冰冰、林依晨等影响 深的减法哲学。陈数、孙志勇(志邦家居)作序推荐,随书附赠 实拍断舍离实践手册,扫码还能看 彩视频。 断=断 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得到重要的东西。立足当下自我,践行新陈代谢式美学思维。健 、金钱、婚恋、家庭、时间、家居、事业、临 总会遇见人生的各种美好!脱离 中执念,人生才能轻盈前行! 断舍离是通过立足当下和新陈代谢原则,梳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先从观念上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构想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 奥勒留的**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两行,有的多*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很后*个皇帝,玛克斯 奥勒留不但是*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有名哲学家。而这*《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 《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先发*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本后,据C.R.H
汉娜·阿伦特,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政治思想家。她批判极权主义,反观现代社会,思考反犹主义。她关于“平庸的恶”的概念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时至 ,人们对阿伦特的误解要多于真知。 本书汇集了阿伦特本人认为尤其重要的数次电视访谈、她写给雅斯贝尔斯夫妇的书信节选等。这些文本真实呈现了阿伦特的人生与思想图景。我们在此听到一位女性的真诚谈话与有力自辩,关于爱、 与惶惑,关于疾病、车祸与衰老,关于政治与自由,关于20世纪历史中的暴行与恐怖。在这里,阿伦特是可以直面恶意与抨击、坦然谈论死亡的智者。今时 ,她的声音穿越时空,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
目录 致谢 序 第一部分 1889-1919 第一章 自我毁灭的试验场 第二章 曼彻斯特 第三章 罗素的爱徒 第四章 罗素的导师 第五章 挪威 第六章 火线之后 第七章 在前线 第二部分 1919-1928 第八章 印不出的真理 第九章 “一个纯农村的岗位” 第十章 走出荒野 第三部分 1929-1941 第十一章 第二次到来 第十二章 “证实主义阶段” 第十三章 迷雾散去 第十四章 一个新的开始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 第十六章 语言游戏:《蓝皮书和棕皮书》 第十七章 “投身行伍” 第十八章 忏悔 第十九章 奥地利终结 第二十章 不情愿的教授 第四部分 1941-1951 第二十一章 战时工作 第二十二章 斯旺西 第二十三章 这个时代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一种面相的转变 第二十五章 爱尔兰 第二十六章 无所归属之民 第二十七章 故事终
《历史哲学》一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 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分为希腊、罗马、基督教、现代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精神发展的四个时期。 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构成了历史的简单的连续的传统,而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系列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根基,然而每一个文明都能把它之前的文明据为己有,比如波斯帝国、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等等。它能够容纳的人类意识发展的层面,是之前的文明无法容纳的,这就是文明的发展。 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
书号:9787208186194 书名: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 定价:7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诺斯替”、“诺斯替主义”是我国翻译西方哲学、宗教和思想史文献时经常遇到的术语,反映出“诺斯替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有的西方文献表明,“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类型迄今仍然活跃。 西方学界翻译了几乎所有已经发现的诺斯替经书,但尚未按照诺斯替主义的类型学、谱系和文体,系统地整理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包含了所有重要经文的诺斯替经书。这本诺斯替经书中译本拟采纳和综合西方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按照诺斯替主义教派的历史谱系、思想类型、和文体这三个层面进行整理和翻译,力争成为一部把全部狭义的诺斯替经书全部收录在内的系统全面的诺斯替经书注释校订版。 本书采纳和综合国际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每个文本都依据原文和多种语言译本对照翻译,对其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一方面,他的思想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给理解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困难。 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先生以独有的领悟,将这位哲学家的论说依不同主题爬梳整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读本。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意识。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三个小阶段。二是自我意识。《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三是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斐洛是古代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犹太思想家、神学家、哲学家。在一个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古代世界里,他将犹太教的教义与古希腊哲学学说融为一体,开辟了一条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相结合的道路,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将哲学包容于神学的宗教思想,是一种高度哲学化的神学。斐洛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尽管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著述基本完整地保留下来。他现存于世的著述有36种。系统研究斐洛的著作和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希伯来文化的发展,把握“两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厘清西方文化发展的源流。 翻译和出版《斐洛全集》,对于推进西方学术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全集由王晓朝教授翻译,以“娄卜丛书”中的《斐洛文集》为翻译蓝本、并参考荣格英译本《斐洛著作集》;为了便于读者使用,
相比1812-1816年出版的《逻辑学》(即本社的黑格尔著作集第5、6卷),学界把此本《逻辑学》称作“小逻辑”。 从内容上看,“小逻辑”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存在论(第84-111节)、本质论(第112-159节)、概念论(第160-244节)这三篇,但它并非仅仅是“大逻辑”的凝缩版,而是另外增加了《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的三版序言(1817、1827、1830)、全书导论(第1-18节)、以及“逻辑学的先行规定”(即著名的“思想对待客观性的三种态度”,第19-83节)等全新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论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小逻辑”采用了纲要概述的方式,为读者勾理解浩繁复杂的“大逻辑”勾勒了一条简明线索;至于这种纲要式概述的缺陷,则是通过黑格尔本人的解释和听课学生的笔记附释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克服。因此总的说来,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于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 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体系中的精神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法哲学作为精神哲学中的客观精神同样也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宗教哲学讲演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宗教哲学的对象就是在宗教表象背后运动发展的精神和概念。这种精神和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思想状态或概念向实存的转化,并扬弃有限的实存形式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过程。黑格尔把宗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特定的宗教,一类是绝对的宗教。在特定的宗教中又包括自然宗教(直接宗教、意识在自身中的分裂、向自由的宗教过渡中的自然宗教)和精神个体性的宗教(犹太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绝对的宗教(基督教)是完善的宗教,是精神自为存在的宗教,是自身在其中已变得客观的宗教,即基督教。在此宗教中,普遍的与个别的精神、无限的与有限的精神不可分割;它们的绝对同一即是该宗教及其内容。黑格尔宗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来论证理性和宗教、知识与信仰的同一
儿童的人格教育》 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爱弥儿(上下册)》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 自然教育 ,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插图本)(精)》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插图本)(精)》真实展现了这位伟大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最为关注的9个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如: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关注现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如何向辩证法要智慧?怎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发展有何深层次关联?如何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人、自然和社会有何内在关系?全书重在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最终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顾炎武/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编著者许苏民。 本书以简明的结构和语言,较全面地介绍了明代著名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的生平事迹和他以《易》为宗、以史为归的哲学思想;勇于批评负面国民性的伦理思想;对专制制度大胆否定,提倡政治改革的政治思想;鼓励自由贸易,发展民生的经济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