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 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
这是一本传记,是一本音乐简史,也是一本文学作品。作者将三条戏剧化的主旋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18世纪的巴赫和他遗失组曲手稿的历,1纪末的卡萨尔斯和他发现组曲的始末;21世纪的西布林醉心于组曲并不断寻求的过程。为了创作本书,作者前往巴塞罗那,又来到比利时,采访了许多大提琴家,调查了档案资料,参加了相关会议,甚至亲自拿起大提琴……这一切都是为了揭开围绕大提琴组曲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神秘面纱。
诞生于本世纪之处的巴金老人献身文学已有60多个春秋,他一生追求光明,辛勤写作,为中国与世界奉献了一千五百万余字的创作。他有金子般高贵的人格,他的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本书记叙了巴金从童年到暮年一生的经历,由知名巴金研究者李存光教授著。本书不仅详实地书写了巴金一生中的各种经历,还通过巴金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来佐证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巴金的思想形态等方面。
《小学生作文分类大百科》依据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全书按照小学 段写作要求及学生自身的写作需求分为 分类作文、同步作文、成长作文、节日作文、获奖作文、考场作文 六大栏目,搭配 写作指导、写作素材、知识百科 等辅助模块,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呈现形式多样,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段和 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学习。同时,六大栏目均配有榜样范文及 点 。 分类作文 栏目按写人作文、记事作文、写景作文、状物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六大类进行编排,每类均配有思维导图及写作技法; 同步作文 栏目依据语文教材,针对各年级、各学期、各单元的 习作 栏目进行同步辅导; 获奖作文 考场作文 两大栏目也单 配有技法指导。此外, 知识百科 中涵盖文学常识、 人物故事、科学知识等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
《舞蹈创作基础理论》相对于舞蹈艺术的基本学理而言是“术”,而相对于实际操作的舞蹈编创术而言又可视为“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舞蹈评论家与舞蹈编导家对话的平台、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 记得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有“不通一艺莫谈艺”之论。而从一门艺术的技术构成来说,我还十分认同“隔行如隔山”的坦言。为什么“行”与“行”之间有“山”相隔,就在于“技”——技的特性、奥秘及系统构成镌刻出“行”的边界。“技”或许并非“行”的评价准则,却可视为它的入门路径。也就是说,“不通一艺莫谈艺”指的是“一艺不通一艺莫谈”,而非“通了一艺诸艺可论”。鉴于此,许薇编著的《舞蹈创作基础理论》正可作为行外之人的入门之径。
2014年是中山大学90年大庆,本书由中山大学图书馆的王蕾、谢小燕、韩宇等工作人员从陈序经之女陈穗仙女士提供的200多张照片中精选体现陈序经先生的生活、著述的部分照片和其他历史照片,生动地展现了陈序经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以纪念陈序经先生,缅怀陈序经先生的丰功伟绩。
本书共12个单元:1、2单元总体介绍税收和税务系统;从第3到第8单元,每单元内容围绕一个主要税种展开,包括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等;第9单元介绍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0和1单元介绍一些国外的有趣税种;2单元介绍逃税惩罚。正文后有附录Tax Quotes,收集关于税收的名人名言。 本书各单元内容主要由“行业情景对话”、“课文学习”和“练习”等三个部分组成。对话情景包括求职面试、税务公务员接待外商咨询以及税务中介机构职员接洽客户等。“课文学习”部分包括课文、专业词汇和补充材料等板块。“练习”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看图说话、行业翻译等多种形式,在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是一味机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强调在对课文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课堂活动和口语练习中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舞蹈创作基础理论》相对于舞蹈艺术的基本学理而言是“术”,而相对于实际操作的舞蹈编创术而言又可视为“理”。我们可以把它视为舞蹈评论家与舞蹈编导家对话的平台、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 记得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有“不通一艺莫谈艺”之论。而从一门艺术的技术构成来说,我还十分认同“隔行如隔山”的坦言。为什么“行”与“行”之间有“山”相隔,就在于“技”——技的特性、奥秘及系统构成镌刻出“行”的边界。“技”或许并非“行”的评价准则,却可视为它的入门路径。也就是说,“不通一艺莫谈艺”指的是“一艺不通一艺莫谈”,而非“通了一艺诸艺可论”。鉴于此,许薇编著的《舞蹈创作基础理论》正可作为行外之人的入门之径。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个自我实现潜意识的故事。我的一生非常贫乏,因为很空洞,很薄弱,没什么好说的。唯有借助内在事件的光,我才能够了解自己。我的一生的独特由这种内在建构而成,我的自传说的也是这些。 此书不是鸡毛蒜皮小事的堆积,不是名人轶事的猎奇,更不是辉煌荣誉的显摆,荣格打开他的心灵,跟我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这种罕有旅程的诚挚传记,记录他终生无止尽的困惑、疑沮与不快乐,完成了一本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历经了漫长的发展,从西学东渐时期的艰难开拓到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学科奠基,再到强调本土化的学术自觉和全球语境下的多元对话。如今,在海峡两岸人类学家的共同推动下,这门学科迈入了历史新纪元。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与人类学研究者的学术成长经历逐渐交织为海峡两岸学术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忆不但凝聚了研究者个体“小我”的生命体验,也如一条条溪流汇集成为人类学学科发展的鲜活“生命史”,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者代代传续的宝贵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