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否认罗兰 巴特在20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他拥有文学批评家、文化研究家、符号学家、作家、教师等多个头衔。其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承前启后,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思想还涉及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广告、戏剧等众多人文领域。时至今日, 先锋性 颠覆传统 等词仍然可以作为巴特的标签。这些注定了要真正理解巴特并不容易。 本书不仅图文并茂地简要梳理了巴特的核心观点与著作,更将其个人生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巴特形象。作者还探讨了巴特与索绪尔、萨特、德里达等思想家的关联,并在书末提供了巴特主要著作的信息及进阶阅读建议。
《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最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下沉年代”,相信“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体验。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记述了柯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奔赴延安学习、工作,担任外交部首任礼宾司及亚非司、非洲司、亚洲司司长,驻外大使,“文革”的经历,他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工作41年。 《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由柯华口述,由郭彤彤执笔完成。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 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 维的全 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 、考证 维生 、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 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 作品。作者将 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 个真实、传 的 维,对他的生 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 诗佛 这 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 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 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四院·沙滩·未名湖(修订本)》属于为北大120周年校庆策划的丛书。收入乐黛云教授三十余篇散文,涉及1948年起在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的经历,以及对众多师友的回忆。作者在北大的生活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与沙滩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变命运的“斗争”,有80年代从北大远游的求学与访问,作者的学术生命从这里开始,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到比较学的研究,从文化上的理论实践到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文化实践,我们看到一个富有学识、执情、创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学者。作者在北大(包括门头沟劳动基地、北大鲤鱼洲分校)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后又回到学术岗位。除了劳动、读书、求学、苦难,作者还写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马寅初、季羡林、废名、王瑶、杨周翰、李赋宁等等。本次增订
本书着重探讨湛若水的人生涵养理论,就是要看看他是如何做人,如何要求弟子,以及他的为学理念、工夫路径、人格境界以及终极关切。所有这些对于当今人文精神的重建皆有启迪作用,也能为现代人文价值的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资源。
湛若水是明代书院由衰转盛的重要推手。他不仅对当时广东的教育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对明代书院的发展,乃至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都有重要贡献。本书从书院搭台、书院宗旨、书院管理、书院教学、书院办学、书院坚守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湛若水的书院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赋予了书院教育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为推动明代广东乡村教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借鉴意义。
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之国脉,十几所院校和研究机构战时先后迁入云南,昆明一时间人文荟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文化重镇;全国相当数量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知名人士,都在云南这块偏僻的红土地上会集了。他们不失民族气节,甘于艰苦,甘于淡泊,朝夕系念着教学和科研,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为培养人才而作着不懈的努力。在他们心目中,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无论敌人如何摧残,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让民族的“学术生命”倔强地存活下去。本书挖掘出大量新史料,超越以往关注西南联大的视角,观照更广阔的时空,更多的学者文化人的群体,以丰富的细节再现彼时大西南弦歌不辍、延续民族文脉的精神坚守之状貌,给今人留下了无尽的怀想。
王小波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自由撰稿人,他犀利的杂文令报社和杂志社的编辑们如获至宝,他挚爱的小说却难以获得发表,这道无形的枷锁王小波一生都没能完全冲破。又有谁想到,在他去世以后,他的所有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和书信都被一版再版,热销至今。 本书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他在文学、思想、精神世界方面的惊人天赋和才华横向铺展,并着重描写了他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李银河的爱情,是一本详尽客观的王小波的传记,也是一个关于天赋与自由的故事。
尽管20世纪末以来,不少人冷漠地对待卡尔·马克思的著作,可是现在不计其数的理论家和实践家正在重新评价他的作品。《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21世纪人类学文库》一书探讨了这位家喻户晓的睿智者依然与当代人类学息息相关的原因。 马克思深受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熏陶。他相信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们在历史上创造着、继承着各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同时也在这样的背景中满足着自身的需要,并且产生新的需要。马克思毕生都在经验论、唯理论和实践论的交叉弧线上精炼他的人类学思想。 《卡尔·马克思,人类学家/21世纪人类学文库》一书审视了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的区别,评估了剥削、异化和支配对个人濡化的作用,廓清了一些意义重大的概念。此书是21世纪的人们在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迷宫中漫步时*必需的指南。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钱钟书是文学、史学上的通人,这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突出的造诣。他在文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伴随他一生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生活对他的学术事业、爱情生活、个人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为钱钟书画了像,使读者了解到他的读书、著述、做人的诸多方面,为广大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本书从社会思想家的角度汇集费孝通1936年至1948年间的有关代表性论述,特别注重呈现其基于社会人类学视角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独到性。主要内容包括费孝通对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结构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思考。选文有助于读者了解费孝通在社会思想领域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对于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比较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觉”意识等,读者也会产生明晰的感受。本书的选目所注重的不是费孝通的专业研究成绩,而是其在社会思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努力或可推动更多的读者从思想家的角度来关注这位逝去十年的学术大师。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
杨义著,梁由之主编的《重回鲁迅(精)/视野书系》收录了杨义先生关于鲁迅研究的演讲、访谈,通过鲁迅对汉画像倾注的热情与研究的分析,透过鲁迅的眼光、鲁迅的视角回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解剖,以“拿来”的眼光吸收外来文化并与传统文化相融。从杨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面向的鲁迅,而非被“神化”了的“愤青鲁迅”。
杜安·舒尔茨编著的《弗洛伊德与荣格(从亲密到陌路)》是Duane Schultz博士所著“Intimate Friends——The Turbul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ud and Jung”的中文译本。书中讲述了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分析心理学首创人卡尔·荣格之间动荡的关系。他们曾是师徒,亦是朋友。他们曾经亲密有加,情同父子。但出乎意料地,这段关系的结果竟是仇恨、幻灭和背叛。而这一结局无法避免,因为二人的生活背景和秉性都相去甚远。
在NBA历史长河里,不乏优秀的教练。无论是查克 戴利,菲尔 杰克逊或是波波维奇,他们独特的执教理念与人格魅力,为一代又一代的球迷所津津乐道。而里德 奥尔巴赫凭借其率领波士顿凯尔特人队9次夺冠的经历,以及对篮球运动的突出贡献,无疑在这份名单中占据重要一席。他作风强硬、选人精准、战术简练实用,场上应变迅速,深受球员与球迷的喜爱与推崇,因其在篮球教练中的 教父级 地位,被中国球迷亲切地昵称为 红衣主教 。 约翰 费恩斯坦作为美国体育类书籍*秀的作者之一,受到奥尔巴赫教练的邀请,对其篮球人生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奥尔巴赫教练回忆了几乎所有他共事过的重要的球员、教练以及对手,包括:比尔 拉塞尔、威尔特 张伯伦、拉里 伯德、萨姆 琼斯、迈克尔 乔丹等。书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披露:号称强过乔丹的拜亚斯为何在被凯尔
陈振孙是我国宋代著名藏书大家、目录学家,成就了我国*部以解题之名著称的解题目录《直斋书录解题》,且其著录的书籍较之叶梦得、郑樵、晁公武等更多更广,对后世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本书作者从2014年开始收集陈振孙的相关资料,一路研读。试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厘清陈振孙从邸阁山下走出安吉、走出湖州、走向世界的一些印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位为人仁慈、心系于民、博学多才、学问渊博、治学勤谨、全心育人、为官正直、执法公正的先贤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