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所谈的是从1842年香港割让到1941年珍珠港事变的10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故事。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虽未写作完成,作者就病逝了,但存稿中仍留有许多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智慧,记录了作者在农村复兴事业上的投入与思考。
叶企孙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的科学家,被称为“大师的大师”。他曲折的人生包含人类文明生成、发展、进步的多种样态,《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记录了他的学生及其他研究者多角度的见证,从《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可以看到他为中国的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感悟到他是一个理性求真的老实人、文明人。编写《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生,更是为了加深对人类文明进步条件和规律认识,创造文明进步的条件,增加社会的文明元素,推动人类文明历程不断前进。
《明月依旧:先生与太湖七都》介绍作为先生湖畔讲学之地,七都为先生事业文章的传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一地民风的教化,都深戚职责所在,应尽力而为,发光发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生传道授业有教无类,首届太湖国学讲坛秉承先生精神,《明月依旧:先生与太湖七都》也如是,包容甚广。此外,收录两届“七都孝贤”的戚人事迹。“七都孝贤”由七都镇发起,获选者皆为普通百姓,亦体现这一地的民风淳朴、文化渊源。此举受到先生的十分矢注与肯定,特命马宏达先生为活动撰文致贺。书里还有一部分的篇幅,是一些朋友所撰缅怀南老先生的文章,包括一些媒体的朋友。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未与先生有过接触,然而情戚真挚,立意与角度都另有一番风貌,值得一读。
本书挑战了一个人云亦云的概念:马可·波罗是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通过对《马可·波罗行纪》展开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从行程路线、记录内容、叙述语气、使用语汇等方面,对《行纪》的真伪加以讨论,并结合中西方蒙元时期史料,以及威尼斯中古时期档案记录等等宝贵资料,对马可·波罗及其家人的真实生活加以推演考证,非常精彩地论证了马可波罗其人、其事迹的可靠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