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他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泽,成长于一个忠公体国的大家族;他倾心教研,热爱学术,投身于诲人不倦的三尺讲台;他抛家舍子,在抗战爆发的连天烽火中临危受命,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大学;他寄情学术,甘作人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偿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仅47岁,累死在工作台上,临终惦念着未及整理的学术著作......他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
本书借用了某些新闻学的基本原理,融合了现行的新闻实践规则,力求在“原则”与“规则”间达致平衡,帮助通讯员快速而轻松地赢得编辑、赢得媒体、赢得公众。本书共包括两篇六章,上篇为新闻入门,包括第一章什么是新闻,第二章新闻哪里来;下篇为新闻采写,包括第三章题好一半文,第四章消息写作,第五章通讯采写,第六章如何投稿。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她是中国代女性教育家,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才华横溢倾倒众生,她的婚姻受到当时媒体的关注,她倾尽一生带大四个孩子。她,就是沈葆德。 本书用清澈的文字、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沈葆德用“解放脚”走过的一生。生命逝去,但光辉永存。全书以时间为主线,共47章。从1889年沈葆德在湖南四咸湖出生,一直写到1987年沈葆德病逝为止,以详实笔触为您揭开走在民国时期前列的女性教育家的励志一生——从她读私塾的童年到被*选送留美求学,从羡煞他人的婚姻到独自撑起一个家庭并抚养四个孩子,从日本侵华时期的坎坷流离到终病逝。内容跨越一个世纪,中间穿插了半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兴衰。 她的人生,不是口口相传的传奇,而应是励志之作,让人汲取到向上力量——独立坚强的生活,坚守自己的梦
《通鉴载道:司马光传》内容简介:历史上的司马光不仅是一位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的历史学家。《通鉴载道:司马光传》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客观的视角,用生动幽默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再现了一个立体的司马光的形象。《通鉴载道:司马光传》不是普通写司马光的书,力求写出一个真实的我的司马光,而避免重复他人的司马光。我的司马光是北宋特殊政治、文化氛围中的司马光。比如,常有人说,宋代士大夫最有气节。不错,但可别忘了,那是因为有“不杀读书人和言事者”的政策兜底。司马光以气节名世,屡与皇帝当面斗气、顶牛,若非北宋,不可想象。他是北宋社会风俗画的一部分,只有在这幅画中他才是“真”的“活”的。
雅努什·科扎克(JanuszKorczak,1878—1942),波兰犹太裔教育家,被称为“教育界的辛德勒”,一位在二战时为教育使命奉献生命的传奇英雄。他也是一名医生和儿童权利的倡导者,还是一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拥趸的知名作家。 《孩子王》一书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字描绘了科扎克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现了其传奇式的人生结局——在生命的后时刻,他毅然放弃自己能够活下去的机会,陪伴着200名孩子一起走向纳粹制造的死亡。他被称为“所有时代中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真正的儿童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专门举办纪念活动,以表彰他拒绝抛弃孤儿而被纳粹屠杀的壮举。 《孩子王》一书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出版。好莱坞名导斯皮尔伯格曾通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向本书主人公致敬。对儿科医生、教育工作者、历史学
以 人 为本,叙说复旦 序《复旦名师剪影》 杨玉良 《复旦名师剪影》编辑出版了,真是可喜可贺!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诸君皆系学生,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也曾说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先贤们的叙述道出了大学的本质属性,即,道德、学问、大师和学生;同时,也使我们思考究竟应该如何来言说大学。 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让人既恨又难以摆脱的倾向,即,各个学校均在各种场合列出了对本校有利的各类数据来叙说自己的学校。我也十分清楚,这样的定量叙述对有关部门还是很有效的,通常可以为自己学校换取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