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社会的转型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庆应义塾 (现为庆应大学)就是他创办的。福泽谕吉曾和西周等人组织 明六社 ,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评论,被誉为 日本伏尔泰 。本书是福泽谕吉根据回忆的事实加以叙述,宛如一场谈话,非常生动有趣。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 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本书为著名英语教育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李赋宁的口述自传。李赋宁教授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近现代英语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小学和中学曾在北平、天津、陕西三地求学,大学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毕业后攻读清华研究生,之后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194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回到清华大学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大副教务长。 在英语教育面临转型的当下,以这本自传切入,回顾我国百年英语教育的历史,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
谭延闿(1880 1930) 字祖庵,是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晚清进士、翰林,辛亥革命元勋,民国后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北伐大业,是孙中山先生主要助手和继承者之一,任大元帅府大本营秘书长、建国军北伐总司令等,南京国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也是近百余年来书法成就较高者。 本书以 长编 形式编撰年谱,涉及时间和史实更细,史料征引空间也更大,具有资料性和学术性互补互佐的鲜明特色。 全书以细致的时序线索征引相关资料,铺叙生平史事。 全书以《谭延闿日记》为核心史料,并以同时代人相关文献及报刊、档案史料为补充,通过详尽记述、谨严考辨,较为准确、客观、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谭延闿一生的生活道路、政治倾向、思想演变历程。
陈嘉庚,被*主席称为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伟大人物,在一百年前的民族危难之际,作为华侨领袖,抱着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的信念,创办了集美学村,以及闻名海内外的厦门大学。他一生 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 ,他跨越了四个时代的历史人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论怎样的艰难曲折,怎样的云遮雾罩,怎样的诡谲多变,他在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的正确选择与行动,都值得受到后人深深的敬仰。
本书由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河北大学教授、顾随第六女顾之京用两年时间创作父亲小传。全书以父亲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 求学之路 执教齐鲁津沽 登上大学讲坛 困居沦陷的北平 寄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抗战胜利后与古都黎明前 生活在新中国(上) 生活在新中国(下) 八章讲述了国学大师顾随不同时期的学习、生活、教学与文学创作情况,同时也展现出顾随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本书中很多细节从未面世,由其女儿悠悠道来,笔之所至,情为所动。这幅大师的肖像图亲切感人,使为学之顾随、为师之顾随、为文之顾随、爱国之顾随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圆润。本书为读者立体呈现了大师顾随之风采,为顾随研究者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更为丰富的研究材料。
本书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他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泽,成长于一个忠公体国的大家族;他倾心教研,热爱学术,投身于诲人不倦的三尺讲台;他抛家舍子,在抗战爆发的连天烽火中临危受命,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大学;他寄情学术,甘作人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偿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仅47岁,累死在工作台上,临终惦念着未及整理的学术著作......他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
平凡的人生-朱泰祺回忆与思考 朱泰祺老师自传
《儒雅的泰斗 蔡元培》一书,本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一代教育 家蔡元培 先生的一生,以及他在大学任职期间的成就和贡献等。语言平实,逻辑清楚,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共分为18个小节,共选图80余幅,全书以时间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义,分五章讲述了张伯苓秉持教育救国的理想,50年投身南开教育,一辈子辗转南北、苦心经营,取得辉煌教育成就的人生历程。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编选的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史料选辑,主要包括张寿镛生平述要、与光华大学关系之编年纪事,张寿镛主持光华大学期间的各种活动记录、讲话、书信、公文往来,以及光华大学日常办学的各种文献档案等。其中绝大部分文献为首次整理,并公开刊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民国人物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研究,乃至上海史、民国史研究都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
《江隆基的后十四年》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是一本奇特之书、感人之书,承载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 江隆基不仅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他对是非有很高的判别能力,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随声附和,听风办事;不愿做违心之事、发违心之论。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规律。平日工作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有基于“定见”的“定功”。北大七年,他尊重马寅初、周培源、汤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办出了北大“发展好的时期”;兰大七年,他排除各种干扰,不顾“左”的威压,办出该校历史上个“黄金时代”。 书中不可避免地写了思想改造、批“人口论”、反右、反右倾、文革等政治运动,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就“运动”写政治,而是勾勒出了一大批
首创《速成识字法》让他一炮而红,周总理钦点他“向文化开战”,摘掉扣在亿万国人头上的文盲帽子,鲜花、掌声一起涌来。风云陡变,政治斗争中他被划成右派,冕宁改造7年。之后回到家乡,继续遭受迫害打击。但他始终不曾放弃。菜庵、地窖、集市、流动缝纫机旁、自家小院、田间地头……克服重重困难,他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方法。 在他手中,75小时,可使初学儿童算术运算能力达到初中水平,识字量超过高中毕业生;75小时,可使现行的小学学制缩短3年,全国为此每年节约学习成本3000多亿元人民币。 他就是被刘少奇称为“中国第二仓颉,第二大文人”的祁建华,他的故事质朴温暖,足以触碰我们心底柔软的角落
本书是北京石景山区树仁学校赵生杰校长的个人自传。作者初中辍学,跟随打工大军进城打工。1994年,怀着对北京的美好憧憬,由县文联资助路费,从安徽到北京寻梦。在北京的二十年里,边工边读,参加北京市自学高考,取得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证。1999年创办树仁学校,专门接收在京的打工子女入学。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和扶持下,在七彩教育同盟的带动和帮助下,树仁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校训“爱满天下,求真务实”的指引下,学校取得了引人瞩目的佳绩,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15年来,作者通过减免缓等多种方式资助上百名贫困打工子弟上学,资助款达三十万元,荣获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北京市“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苒苒老师上课,总是不急不躁,歪着脑袋慢慢启发,柔软中带着威严,这让我们既能接受她的教导,把她的话听进心里去,同时又很敬佩她。我们业余班只学了四个月,四个月后,苒苒老师在我心里从一个严厉的老师变成了一个有魅力的、有亲和力的老师。这种人格魅力会让人很容易对她产生依赖感和信赖感。人在某时某刻是需要跟长辈倾诉的,从毕业到现在,有些不跟母亲说的话我都愿意跟苒苒老师说。 ——赵宝刚 说来也奇怪,苒苒老师从不发火,教授起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感觉,但是如果私下里问我们是怕马老师还是苒苒老师,我们所有人给出的答案却都是苒苒老师。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她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使我们感到一种威严,因而影响了我们,她在上课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的表演更为谨慎、细致,更为入心。 ——张嘉译 当
他是北大任职时间*长的校长,自嘲为 北大功狗 。他是现代中国*位真正意义上的*长,推动教育现代化。他主持台湾农复会,成功实现农业现代化。本书是回忆录与近代史合一的经典著作,书中所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一生,更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作者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近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蒋梦麟的一生经历了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满清专制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