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呈现了溥仪由帝王沦为傀儡、从战犯转为平民的独特而富有戏剧性的经历。翻开本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特定历史环境下末代皇帝的悲与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原著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拥有代表性,是第一部得到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杜甫尚未出名、李白还在蜀中, 王维早已名噪京华。 他是盛唐的浪漫与风雅,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 然而, 从踌躇满志的多情少年, 到空灵淡远的世外闲客。 人生就是一场与命运的殊死相搏。 宦海的起伏,情谊的失落, 伤了人心, 却平添了诗境的禅意。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人间是清秋--王维传》由毕宝魁著。
嵇康琴、阮籍啸 绝交书、劝进文。 在魏晋易代的动荡时期,一个以命相抗,身首异处,却至死泰然; 另一个屈做贰臣,得全首领,却郁郁而终。在“嵇阮”的跌宕人生中, 感怀魏晋风骨背后,名士的痛苦与挣扎。
老舍被尊称为中国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然而,这位有抱负的年轻作家于1924年至1929年在伦敦度过的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老舍从故乡来到繁华的伦敦西区——这里有布鲁姆斯伯里派、旋涡派、各种流派的前卫主义者、埃兹拉·庞德以及“金牛犊洞”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他流连于伦敦西区妓女的世界,见识了英国最臭名昭著的中国人布里连特·张,以及黄柳霜的丑闻电影《皮卡迪利大街》引起的小报轰动,在莱姆豪斯声名狼藉的东区唐人街也待了一段时间。老舍在伦敦创作的小说《二马》由此成为一部描写伦敦华人生活和苦难的伟大小说。正如韦查德博士所揭示的那样,老舍在伦敦的岁月对其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的发展进程。
这是一本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对苏东坡这位有趣得要死,有才得要命的诗人,本书带领大众用现代的个人主义视角,和苏东坡本人的轻松人生态度,如同欣赏一件造物者的艺术品一样,来接近苏东波的趣与才。看苏东坡如何在起起落落的人生里,把庸人的苟且,乐呵呵地活成极有品位的诗与远方。筑城造堤、党争流放、作诗做饭、酿酒制墨、画画瑜伽、调侃自嘲,在他人心中有千钧重量的种种大事小情,都是他眼里的人间欢愉。因为,当一个人内心丰满了,外界万物便都可任他随手赏玩。
嵇康琴、阮籍啸 绝交书、劝进文。 在魏晋易代的动荡时期,一个以命相抗,身首异处,却至死泰然; 另一个屈做贰臣,得全首领,却郁郁而终。在“嵇阮”的跌宕人生中, 感怀魏晋风骨背后,名士的痛苦与挣扎。
“我知道什么?”看到这句传诵了四个世纪的名言,必然会想到米歇尔?德?蒙田。这位法国贤哲1533年生于佩里戈尔地区,1557年进入波尔多高等法院工作,1571年才38岁时退隐回家,开始一心撰写他的《随笔集》,直至1592年弥留之际还在修改他的这部 的作。蒙田的《随笔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 蒙田一生中经历了八场宗教战争,使他深感世道险恶、人生无常。然而他不从宗教与伦理去揣测人类的处境,而是从人的生存本身去探讨生命的意义,从人的本性去寻找精神形成的线索。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的自传,呈现了溥仪由帝王沦为傀儡、从战犯转为平民的独特而富有戏剧性的经历。翻开本书,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特定历史环境下末代皇帝的悲与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原著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末代皇帝》拥有代表性,是第一部得到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曾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本书是诺贝 文学奖获得者赫 曼 黑塞为了 自己的抑郁症,离开德国,隐居瑞士提契诺州 个美丽的小山村后,观察自然、体验自然后 作出的38篇随笔诗歌作品集,并 选收录了其同时期 作的多幅 画。黑塞在提契诺将观照自然之美作为自我 的实践,此举成为全球青年修炼的榜样,此作也成为自我 的指导性文本。
《田中禾年谱》由徐洪军著
本书由19世纪三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论组成。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内容介绍 注:书籍颜色、尺寸、重量以收到实物为准。(本店提供图片仅供参考)
内容简介 “美的描摹与诞生,如同一枕未竟之梦。” 一頁·日本幻想文学大系开幕作。从大和王权草创期的记纪神话、平安时代的王朝物语,至江户町人文化的井原西鹤、上田秋成等浮世草子巨匠;从明治·大正的泉镜花、幸田露伴,至昭和·战后的江户川乱步、太宰治、三岛由纪夫等22位不朽文豪;跨越日本千年,全新编译幻想文学杰作24篇。 “在那些梦中风景里,一切都沾染上鲜艳的原色,大海也好,天空也好,都是一片如玻璃般透明的蔚蓝。”
叶嘉莹一本口述传记,在“谈诗忆往”之间,对自己一生的诗词创作、学术研究、人生经历和师友交游作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叙述。作者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的支撑下渡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
谭正璧(19011991),字仲圭,笔名谭雯、佩冰、璧厂等,上海人。肄业于上海大学,历任上海神州女校教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震旦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对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有专深的研究。著有《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话本与古剧》《评弹通考》等,编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后结集为《谭正璧学术著作集》。本书选编谭正璧之子谭篪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谭正璧友朋书札400通,并致家属信件4通。从这些书札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里做学问、著书立说的艰辛;看到那辈人献身祖国文化事业的崇高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看到学人间非凡的友谊——真诚的探讨交流、无私的学术资源分享;看到前辈对后学的提携鼓励和后学对前辈的敬重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