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红以史料结合张爱玲小说、信件,将张爱玲与母亲、父亲、姑姑、弟弟的纠结亲情,与炎樱、苏青、傅雷、夏志清、宋淇、邝文美、庄信正等人的复杂友情,与亦舒、水晶等粉丝的往来渊源,特别是与桑弧、胡兰成、赖雅、佛朗士几段情缘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从N个侧面,从各种情感里解读张爱玲,让人们认识到一个更为立体的作为爱人、朋友、亲人、偶像的张爱玲。另有解读《色 戒》《沉香屑 第一炉香》《半生缘》《白玫瑰与红玫瑰》文章作为附录,作者锦心妙笔、另具慧眼,从小说里读出世态人情,从人们熟悉的小说形象中,读出了张爱玲笔下女子不肯屈从于命运,努力寻找自身价值的英雄气质,将她的小说与她的人生互文见义,也读出了张爱玲本人强烈的主体意识。
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这部作品里,斯特凡·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结束”。
国际奥数满分金牌得主,保送北大数学系,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出家11年还俗……在外人看来,柳智宇的人生经历是惊世骇俗的,但对他自己又是非常自洽的。 《人生每一步都算数》是柳智宇的作品,也是他迄今为止人生的传记作品,书中真诚分享了他个人的经历,同时对普通人也有智慧启发。就像俞敏洪序言所讲,“人生的每一步当然都要算数。有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人生困境,人就能更超脱一些,也能更好地做出选择。”
苏轼大名世人皆知。为什么他获得无与伦比的喜爱?为什么他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代风流人物?青年作家夏葳用苏轼传记娓娓道来苏轼的魅力。纵观苏轼的诗词书画、跌宕仕途、婚姻恋爱、父子兄弟、老师好友等人生侧面,呈现真实多样的苏轼形象。他不同寻常,荣登考试榜首,获得皇帝喜爱;被贬也能自得其乐,用美食和美文来潇洒人生。他也寻常,考试会胡诌,也会骗人;爱孩子,但也会回家冲孩子生气;会怕死,但又改不了这张脱口而出的嘴。
《三作家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之一。茨威格分别为世界文坛上三位卓越的作家 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法国作家司汤达和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立传,展现了他们非凡的人生际遇和创作生涯。他特别着重于他们的自传书写。他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白描一番,一一诉之于纸页,未加评论,未作分析。而司汤达是心理学阶段,探究自身行动的动机和戏剧性。到了托尔斯泰则更进一步,进入道德、宗教阶段,时刻用良心对自我对进行道德审判。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丰富绵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夫之与黄宗羲和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 上马杀敌,下马读书 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 辩忠奸,明是非,知去就 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 书生报国,信仰至上 的理想情怀。
卡夫卡与自己的根、家庭、周围环境,主要是与自己的身体疏远了,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 卡夫卡式 的语言。他可以躲在作品背后,把自己变成一只蟑螂、一只猿、一条狗、一只鼹鼠或一个马戏团艺术家,在仰慕的人群面前饿死 我和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我甚至和自己都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没有什么表达,能比这句话更好地表达弗兰兹 卡夫卡的精髓,朋友们形容,他是住在 玻璃墙 后面的人。卡夫卡是按照伟大的意第绪讲故事者的传统写作的,其作品充满欢笑,也带有自卑色彩的奇异幻想。卡夫卡给这个传统增添的,是一种几乎抵达人类忍受极限的自我意识的扩展。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五个年头,陕北黄土高原仍然和清朝末年一样荒凉和贫瘠,只是战乱更加频繁,灾难越发深重。 近来,在黄河西岸吴堡县的群山里,常有几股土匪出没,他们突然窜进村庄,疯狂烧杀抢掠。善良的农民无力反抗,只顾四散逃命,眼看着土匪拉走自家的牲口,驮走自家的粮食和财产,消失在大队人马卷起的尘土中。 为了自卫,吴堡县寺沟村的农民们联合起来,在易守难攻的山峁上筑寨,把财产、粮食和牲口放在三四人高的寨墙里,一听风声不对,就扶老携幼,逃进寨子躲避。 就在端午节后几天,报警的炮声又响了,村民们纷纷逃离。土匪进村扑了空,便全力围攻简陋的山寨,声言不交出足够的银元和粮食,定要杀个鸡犬不留。为了保卫生命财产,农民们拿起原始的刀、矛、火铳和农具,在寨墙上拼死抵抗。他们哪里是手持快枪、野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
本书是有关金庸传记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本,作者曾经陪同金庸回乡探访,通过探访金庸的足迹、追溯金庸的家族、研读金庸的作品、梳理金庸近百岁的人生,得出金庸的一生既不是一个 侠 字所能概括,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理解。他的一生历程复杂多变,他既想继承祖辈留下的 儒家 理念,又不得不为世事所牵绊。 作者以 1949年为分界线,将金庸一生分上下两篇来叙述 ,展现了金庸的家世传承、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商业经营、武侠小说创作、受聘高校等方方面面,结合金庸的文字及社会对他的评价,透过金庸的文字解读其心路历程,拼写 儒侠 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样貌。 本书将金庸的个人命运轨迹置于时代巨变之中,即是一部个人传记,又可以看作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作者以多年积累的史料为基础,结合自己陪同金庸夫妇参观时所见所闻所感,文字扎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战士。本书以时间为序,写了朱自清人生经历中的少年时期( 1898-1916)、北大求学时期(1916-1920)、中学执教时期(1920-1925)、清华任教时期(1925-1937)、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重返清华时期(1946-1948)的经历。
“我给文学置入了一些坚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东西。它们与生活境况相关,与我十八岁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语言相关,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世界相关。它们永远是真实的东西。我认为,在我的情况下,在我作为一个阶层跨越者的情况下,写作是我能做的 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赠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热奈无规律地向安妮·埃尔诺提出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为从三十年前开始的写作实践做出说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释她的文本的“目的”。这本书 值得一读,而且因为它拒 虚构,对生活经验做了严格的、进步的工作,因而令人感动。本书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埃尔诺本人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也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25个共鸣强烈的故事,涵盖了学习、成长、青春、职场、爱情、友情、亲情的方方面面。告诉你 这才是被生活干翻之后该有的样子 ,手把手教你如何 把鸡毛蒜皮过成风和日丽 。从焦虑到平静,从不甘到接受,从易燃易爆到和颜悦色,从灰心丧气到心平气和,让长大和快乐这对敌人在这本书里和解。送给 内心被现实砸了好几个陨石坑 的你。送给 拿自由去换柴米油盐酱醋茶 的你。送给 用青春的嫩枝煮五斗米粥 的你。送给 用变形金刚一样强势的外表守着豆腐渣工程一样内心 的你。提醒你 讨好所有人,就意味着得罪了自己 ;奉劝你 人和人之间还是见外一点儿比较好 ;嘱咐你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拆穿你 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并不代表你活错了 ;提示你 要及时止损,才不会被混账的生活得寸进尺 ;告诉你 人生是场体验,请你尽兴一点儿 ;警示你 每一个想努力
《与魔搏斗的人》是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诗人荷尔德林、作家克莱斯特和哲学家尼采所作的传记,讲述了这三位有精神病倾向的大师的生命历程。这三个英雄式的人物,被命运的神秘和创作的魔力抓住,在焦虑、紧张的挣扎与矛盾中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终因可怕的精神障碍、致命的知觉迷乱,或疯狂或自杀。茨威格由此描述了人性与魔性的伟大斗争,展现了神圣的迷狂与毁灭。茨威格紧密结合他们的创作生涯,深入他们的作品,探索大师复杂的心灵与超越常人的精神容量,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形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许多人都知道欧内斯特 海明威(1899 1961)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曾荣获诺贝 尔奖和普利策奖,著有《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等小说。但人们或许不知道的是,海 明威在次世界大战中身中 227 块弹片;他为第二部小说《永别了,武器》写了 47 个不 同的结尾;他曾用机枪猎杀大白鲨,侦查德国潜艇;他在 48 小时内经历两次坠机并奇迹生 还。《海明威传》用快照的方式为读者定格一代文豪的生活、工作及其成就,通过一系列令 人着迷的故事和丰富有趣的数字,构建信息图表,解密这位文学家藏在 文字 里的传奇人 生。
本书以思想传记的形式考察1937年到1945年期间周作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除了依据大量取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文献资料外,还通过咨询和走访当时活动于沦陷区北京的一些日本人当事者,获取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为分折周作人抗战时期从一步步 落水 到与占领者既合作又抵抗的复杂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依据。同时,作为发动侵略战争而导致周作人悲剧的日本国民,木山英雄本着反省本民族历史的态度,采取了从史实和材料人手尽量客观公正地描述周作人思想经历的实证方法,力图对那段复杂的历史做出基于研究者学术道义和良心的解释与判断。这样的学术立场和方法构成了本书的最大特征,也是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所在。
本书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 杨绛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她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她经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她的传记值得所有人静下心来一读。
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关汉卿,元代著名杂剧与散曲作家,其著名代表作《窦娥冤》让后人认识了他。本书作者博览史书、精心研读,以文学的视角,写关汉卿的追求与杂剧相融合、命运与散曲相激荡的一生,用心中的感悟重铸历史的真实。利用传主关汉卿作品中使用过的曲牌作为章节题目,以及在叙述中引用传主关汉卿作于不同时期杂剧、散曲的许多作品文本和经典桥段是本书的两大亮点。
“历史是最多情,它对于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人和事,都会给与应用的肯定和表彰;历史又最无情,他对于一切祸国殃民,逆乎潮流发展,一切奸佞污秽的人物和言行,都将给与态度鲜明的揭露和批判。” 历史对于张居正的评判是多面的,称赞张居正的多说他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批评张居正的多指责其骄奢浮华、钳制言路。张居正“大有助于社稷者”,作者评价“张居正当之无愧地是一代伟人”,也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张居正又是弱小的。他的崛起、秉政以及最后的覆灭,全都系于“万历皇帝”一人之上。“张居正有心补天,但万历皇帝绝不肯奉天而行。他和万历皇帝君臣之间,潜存着带根本性质的相互排斥和敌对。”在当时皇权至高无上的专制体制下,他与腐朽皇权的冲突导致其终将受皇权摧毁是必然的。张居正当然是一个政
作品以时间为脉络,以《西游记》的诞生为线索,从生活历程、思想发展、社会生活、人文活动诸多方面,着笔于有代表性的侧面,放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和人文环境中展示,书写了明代小说大家吴承恩的一生。 作品思路清晰,人物的生活及文学创作活动顺序展开,描写和论述兼及,事实考证力求有所本,也注重了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文字表达清楚,有书卷味。
暂无内容简介。。。。。。
《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 水准; “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 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 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入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 ;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北宋时期王安石的变法,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一直饱受攻击与诟病,尽管也有一些辩诬之作,但总体影响不大。梁启超的《王安石传》则是20世纪为王安石及其新法翻案的首出之作,基本奠定了近代以来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基调,影响深远。本书详尽叙述了荆公的时代、荆公的传略、执政前的荆公、荆公与神宗、荆公的政事,分民政财政军事教育选举等;荆公之武功、罢政后的荆公、新政的成绩、新政的阻挠与破坏,荆公之用人与交友、荆公之家庭、荆公之学术与文学等。梁启超在该书中引用多种史料钩沉发微、衡量是非,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一段真实的北宋中期的历史。同时,梁启超也借王安石的政治主张抒发自己的改革理想。
黄仲则是诗歌奇才,可惜无缘生于唐宋,虽有才华,但与时代格格不入。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两千余首传世诗章。评家赞仲则诗俊逸豪放神接李白,绮丽迷离似李商隐,且将其与纳兰若容的词,并称清代文坛双璧。 本书安意如以人物传记为线,凭借细腻优美的文笔,串联黄仲则诗作,论诗评人,通过对于黄仲则诗歌和人生经历的精辟评析,并将其与秦汉以来优秀的诗人、经典的诗词对比,真实重现了诗歌圣子不世出的才华、悲惋曲折的一生。较之以往,安文更注重采集原始资料,行文也更愈发深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