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读梵高,意义是解放自己。 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 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 斯通的经典代表作。 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 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 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 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 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 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
这是一幅关于梵高的巨细靡遗、令人心碎的肖像画。 全书以令人震惊的精确性,照亮了梵高困顿不安的心灵历程,对这位伟大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出了重大的再认识: 他早期为赢得容身之地所作的斗争,他与弟弟提奥极其深密却紧张的关系的,他丰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恣意又狂乱的私生活,他炽热而旺盛的创造力,他遗传自家族的精神疾病,他 自杀 案件中的重重疑云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1997)是20 世纪著名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 蒙桑容为其作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两人进行了多次对谈,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与日俱增。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获誉无数的里赫特纪录片之外,还有这本《谜:里赫特》。 本书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访谈、里赫特日记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听乐笔记两大部分。《自述》是里赫特对其人生经历和钢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顾,生动彰显了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听乐笔记》收入1970 1995年间的里赫特日记精选,内容包括音乐会和唱片聆听记录,对音乐作品、音乐家和同时代演奏家的评价等,与《自述》形成互补,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
1901年6月18日,也就是毕加索第一次在巴黎举办画展的半个月前,为什么他会被巴黎警察局标记为 无政府主义者 ? 1914年12月1日,为什么法国政府要扣押毕加索将近700幅立体主义作品,长达十年之久? 在1947年之前,为什么毕加索的作品缺席了法国几乎所有的公共收藏? 从1900年第一次抵达巴黎,到1973年在穆然离世,为什么毕加索始终没有成为法国公民? 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被掩埋多年的文献中,藏在从未被利用的档案资源里,藏在每一封信件、每一行手写的字迹中。随着真相重见天日,一切都变得不同,毕加索身份的复杂性也远超想象。 本书将带领我们追随这位天才艺术家与战略家的步伐,踏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巴黎之旅,观察他如何巧妙地穿行于一个间隙丛生的社会中。我们看到他一步一步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并在巴黎杀出重围,成为一位世界艺术大师。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 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 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终来到 马克斯的堪萨斯城 。 在那著名的圆桌旁, 波普教皇 安迪 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
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 艾略特 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 认识这个
在这本 成功的新版 中,哈罗尔德 勋伯格通过 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 篇章,将作曲家 从蒙 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 的新调性主义作曲家逐一 做了介绍。作者认为,音 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 ,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 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 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 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 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 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 着联系。 本书把 严肃音乐 相关 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 中 巴赫、亨德尔、莫 扎特、贝多芬、肖邦、威 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 。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 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 丰富的织锦。此外,还有 一些章节讲述了民族乐派 ,对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 族、阿瑟 沙利文爵士、奥 芬巴赫等人的所谓轻音乐 也有涉及。在此新版中, 勋伯格对后来的序列音乐 作曲家、极简抽象主义作 曲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 新调
阿尔贝托 贾科梅蒂(1901 1966),著名瑞士雕塑家、素描家和诗人,20世纪少数几位 作品比本人更知名 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纪录,他因此被称为 史上zui贵雕塑家 。 本书是关于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基于贾科梅蒂与家人的一手书信、友人关于他的珍贵记录,作者在书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贾科梅蒂 行走 的一生,全面再现了这位神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以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鲜有人知道,贾科梅蒂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边缘之路:其一生与多位艺术、文化、思想名家交织,游走于不同的流派和圈子,但拒绝隶属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昔日的思想体系以及 标签 ,并不停追问
伟大的摇滚明星、永远的文化偶像、虚伪自私的丈夫、冷漠的父亲、穷凶极恶的坏蛋、爱哭爱闹的婴孩。作为披头士中性格蕞复杂、争议蕞大、蕞受名声所累也蕞和名声过不去的一个,列侬的故事被人们不断书写、修改、想象。关于列侬的回忆已被供上神龛,但,他是谁? 在本书中,著名传记作家莱斯莉-安 琼斯通过的一手研究资料、从未曝光过的列侬照片、对列侬亲友的独家采访,向我们展现了这位摇滚传奇的生活、爱情与死亡。 我们要记得他这一生。这才至关重要。
作者马丁 贝利一直在研究凡 高,这是他写的 凡 高三部曲 中的其中一本。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凡 高生活中的人与地方是怎样同他的作品产生交集的。通过描绘凡 高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如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和普罗旺斯等,来讲述这位艺术大师的故事,并探寻都市与田园景致对他创作的影响。本书附有大量画作、未发表过的档案文件和凡 高同时期的风景照片,形象演绎了天才画家的行迹所至,为人们了解这位重要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在好莱坞梦工厂,大卫 林奇始终是一个独特的 造梦人 。 他34岁即凭借《象人》入围奥斯卡*导演奖提名,而后的《蓝丝绒》《穆赫兰道》,亦入围奥斯卡。1990年,《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悬疑犯罪电视剧《双峰》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狂热席卷全国,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形象也由此为世人所熟知。称他为 鬼才导演 ,一点也不为过。他屹立影坛半世纪,当回顾20世纪的电影史时,我们已经无法绕过林奇。 从绘画开启艺术生涯,再由画布走向银幕,身兼导演、编剧、制作人、画家、音乐人、摄影师等多重身份,大卫 林奇的人生经历可谓嘈杂,每个领域都像梦境中的蒙太奇。 恐怕,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写大卫 林奇传记,那就是大卫 林奇。 《梦室:大卫 林奇传》是一部回忆录与自传 合璧 的传记,由克里斯汀 麦肯纳与大卫 林奇合
艺术全才、时尚先锋、传奇偶像 无数人试图定义大卫 鲍伊,他却从未自我设限,以变色龙的形象不断突破音乐、艺术与性别的边界,成为20世纪流行文化的伟大神话。他从未留下任何个人著述,只在各种访谈中袒露真实自我,彰显绝妙口才。《大卫 鲍伊访谈录》集结了1969至2003年鲍伊参与的32次重要访谈,真实记录了他艺术生涯的每一个脚印。在这本书中,大卫 鲍伊回顾专辑的录音与制作,分享演出和电影拍摄逸闻,畅谈音乐之路上的探索冒险、起伏挣扎,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见,对内心情感的坦率自白 32个人生切片,还原绚烂瑰丽又变化万千的 鲍伊 传奇;32个精彩 剧场 ,捕捉鲍伊妙语连珠间闪烁的智慧与激情。
列奥纳多 达 芬奇是所有伟大艺术家中神秘的一位,这位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天才,在其逝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兴趣。这位文艺复兴巨匠背后的真实人生是怎样的?在他的传世作品和手稿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查尔斯 尼科尔翻译了许多手稿、笔记和发现的文字记录,深入研究达 芬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复杂世界中的伟大而平凡的人物,重建了列奥纳多 达 芬奇的人生经历和他身处的时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这是一部优秀而严谨的学术之作,也是一部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石涛传》一书以有关石涛的历史资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讲述,塑造出一位性格鲜明、经历丰富的天才画家:他出身贵胄却浪迹天涯;他渴望报效朝廷却无人真正理解,只能自嘲为 乞食苦瓜僧 ;他 笔墨当随时代 无法而法 的观点,震动画坛;他遍游名山、 搜遍奇峰打草稿 的经历,形成了属于他的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通过对石涛本人及其创造文本进行甄别与发掘,该书稿有助于启示读者进一步体悟东方民族的独特智慧、审美规律及艺术思维方式;有助于读者高屋建瓴地审视中国书画艺术的本体特性、内在规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如何传承中国文化正脉,阐发古典内蕴,弘扬传统精华。
《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是 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 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的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 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 本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 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神秘、受人们喜爱、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拥有唱遍宇宙的《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我们是冠军》(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将震撼你》(We Will Rock You)等传世经典歌曲;英国唱片最高纪录保持者,揽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入选摇滚名人堂,全员入选词曲作者名人堂 如此辉煌与传奇的缔造者正是英国殿堂级的摇滚乐队 皇后乐队。 乐队主唱弗雷迪 莫库里是非洲出生、印度长大的帕西人,十七岁时随家人移民至伦敦;吉他手布莱恩 梅在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手里的电吉他由他自制;从牙科学转战生物学的鼓手罗杰 泰勒多才多艺,面容姣好却有着粗犷的嗓音;贝司手约翰 迪肯是本科拿下全A成绩的电子工程学硕士在读生 1971年,当这四位伦敦的大学生最终走到一起,流行音乐史上最华丽高贵的乐队就此诞生。 英国著名文化记者马克 布莱克整理了多年积累的采访资料,
迪克 布鲁纳,是荷兰的著名插画家,并且是家喻户晓的 米菲兔 的创造者。他出生于一个出版商家庭,他的父亲拥有荷兰的出版发行网络,并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但迪克 布鲁纳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努力成为了一个作家和画家,并将精力和时间都致力于创作故事和插画书,一直笔耕不辍。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其作品的灵感来源。让读者深入地了解这位著名的荷兰插画家和世界闻名的 米菲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