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读梵高,意义是解放自己。 在他画出的向日葵的金色光芒中,我们都要想一想: 如果遇上他那样的困厄,我们将如何开辟人生?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 斯通的经典代表作。 温森特?梵高,一个为视艺术为信仰,以生命为火把,在暗影重重的人世间负重前行的探寻者。众所周知,梵高去世后才声名鹊起。追溯真正将梵高的文化影响力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原因,绕不开欧文 斯通这本感动世人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 1927年春,年仅24岁的欧文 斯通在巴黎看到温森特 梵高的画展。那一年梵高去世刚刚37年,美国公众尚不知道这位荷兰画家。梵高的画作令斯通震撼不已: 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 一切生命的有机成分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伟大崇高的统一体。 这位画家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斯通细
这是一幅关于梵高的巨细靡遗、令人心碎的肖像画。 全书以令人震惊的精确性,照亮了梵高困顿不安的心灵历程,对这位伟大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出了重大的再认识: 他早期为赢得容身之地所作的斗争,他与弟弟提奥极其深密却紧张的关系的,他丰厚广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恣意又狂乱的私生活,他炽热而旺盛的创造力,他遗传自家族的精神疾病,他 自杀 案件中的重重疑云
本书叙述了著名画家、湘西奇才 文星街大哥 黄永玉几十年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作者以其老街坊的视角,细数其与黄永玉多年往来间的乐闻趣事,为我们揭示了黄永玉如何从湘西凤凰城文星街的一个小朋友,成长为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展现了一个幽默、通达的黄永玉,讲述了黄永玉的生涯历程,记录了这位大师的艺术行旅,活灵活现地将读者引入黄永玉丰富的艺术人生世界。
阿尔贝托 贾科梅蒂(1901 1966),著名瑞士雕塑家、素描家和诗人,20世纪少数几位 作品比本人更知名 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纪录,他因此被称为 史上zui贵雕塑家 。 本书是关于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基于贾科梅蒂与家人的一手书信、友人关于他的珍贵记录,作者在书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贾科梅蒂 行走 的一生,全面再现了这位神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以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鲜有人知道,贾科梅蒂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边缘之路:其一生与多位艺术、文化、思想名家交织,游走于不同的流派和圈子,但拒绝隶属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昔日的思想体系以及 标签 ,并不停追问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本书是启功九十岁以后的口述,经启功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整理而成。在本书中,启功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的一生并没有投入到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的前沿和时代旋涡的中心,过的基本是书斋的生活。但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中的特殊才能和地位,使他的书斋生活更为独特、精彩。从这里我们可以瞥见现当代很多历史的痕迹,也可以窥见当时著名文艺沙龙和著名文人的活动踪影。这些是其他人很难提供的珍贵资料。
如果有一个元素能将凡 高复杂又短暂的一生串联起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元素就是书籍。 在留存于世的近千封书信中,凡 高提到了数百部作品,包含200多位作家,涉及英语、法语、荷兰语、拉丁文4种语言。他曾数次提到: 我对书籍有种无法抵挡的激情。 书籍、现实和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同一种东西。 一个人必须学着阅读,正如他必须学会观察,学会生活。 对阅读的热爱贯穿凡 高一生,书籍也是陪伴凡 高的真正伴侣。在辗转生活于海牙、伦敦、巴黎、普罗旺斯的各个阶段,凡 高无不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启迪与慰藉。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 谁能数得清,在我人生中的这么多年里,有多少次完全丧失了大笑的意愿 先不说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我首先需要的就是大笑一场。而在读莫泊桑的小说时,我找到了那种感觉。 凡 高读书、爱书,也画书。在短
沈尹默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新诗园地的拓荒者之一。他是现代书法帖学的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书法教育和笔法理论的传承与诠释,为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回顾了沈尹默的一生。作者以朴实流畅的笔调叙述了沈尹默百转千回又宁静淡泊的人生历程,从侧面反映了沈尹默所处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大量引用现当代报刊、档案等文献资料,搜记了沈尹默亲人、友人、学生等的口述史料和回忆文字等,使我们对沈尹默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
巴勃罗 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艺术大师。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毕加索的全新专著,在艺术家逝世5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全方位展示了毕加索从油画、雕塑、素描到版画,横跨众多领域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本书从艺术本身而非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风格的演变,以及其中视觉语言及叙事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主题及事件,不仅囊括了艺术家的著名画作,如极具争议性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和对战争进行有力控诉的《格尔尼卡》,还收录了很多较为罕见的作品,如毕加索创意十足的雕塑及他对委拉斯凯兹17世纪的名作《宫娥》所进行的再诠释。本书无疑是渴望了解毕加索的艺术爱好者及研究者的绝佳选择。
迪克 布鲁纳,是荷兰的著名插画家,并且是家喻户晓的 米菲兔 的创造者。他出生于一个出版商家庭,他的父亲拥有荷兰的出版发行网络,并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但迪克 布鲁纳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努力成为了一个作家和画家,并将精力和时间都致力于创作故事和插画书,一直笔耕不辍。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其作品的灵感来源。让读者深入地了解这位著名的荷兰插画家和世界闻名的 米菲兔 。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 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谊,收集了大量*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 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
《石涛传》一书以有关石涛的历史资料为基础,辅以生动的讲述,塑造出一位性格鲜明、经历丰富的天才画家:他出身贵胄却浪迹天涯;他渴望报效朝廷却无人真正理解,只能自嘲为 乞食苦瓜僧 ;他 笔墨当随时代 无法而法 的观点,震动画坛;他遍游名山、 搜遍奇峰打草稿 的经历,形成了属于他的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通过对石涛本人及其创造文本进行甄别与发掘,该书稿有助于启示读者进一步体悟东方民族的独特智慧、审美规律及艺术思维方式;有助于读者高屋建瓴地审视中国书画艺术的本体特性、内在规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如何传承中国文化正脉,阐发古典内蕴,弘扬传统精华。
弗朗西斯 培根是20世纪艺术史上极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艺术创造持续吸引着艺术评论家、哲学家和艺术爱好者。本书是一部关于培根的访谈、艺术批评和回忆散文合集,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刻画培根的 肖像 ,共同汇聚成一个关于这位多面艺术家的综合印象。这些文章或情感真挚,或评判犀利,从不同侧面为我们了解培根的性格、人生际遇、创作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列奥纳多 达 芬奇是所有伟大艺术家中神秘的一位,这位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和天才,在其逝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兴趣。这位文艺复兴巨匠背后的真实人生是怎样的?在他的传世作品和手稿中有着怎样的故事?查尔斯 尼科尔翻译了许多手稿、笔记和发现的文字记录,深入研究达 芬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复杂世界中的伟大而平凡的人物,重建了列奥纳多 达 芬奇的人生经历和他身处的时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地。这是一部优秀而严谨的学术之作,也是一部通俗易懂、可读性极强、极富感染力的作品。
与大师谈艺 是一个口述系列。本丛书为再版书,记录了唐云、谢稚柳、陈佩秋、程十发等人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作者郑重先生为书画界、收藏界知名作家。曾著有反映近代收藏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画家及收藏家传记等。本从书以对话体并夹以相当于 旁白 的著述者介绍,且有画家及前代名画多幅,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好读物。作者不仅记录了 在今天被人们忽略 画家的体验,并有大量作者撰述的相关背景介绍和他对画家画艺、画风的评述,问与答俱佳,文与画皆美,记录了画家的艺术实践的体验和感受,侃侃而谈而真知灼见迭出,批评时弊平和而幽默感常现。虽是谈论书画专业,但内容生动可读,知识性比较强。
国内从心理分析角度解读梵高的传记作品。作者以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为特独视角,以梵高遗留给世人的数百封书信和数百幅画作为 自由联想 的素材,同时运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对梵高的一生展开追踪。从他幼年的遭遇、宗教的信仰、职业的挫折、爱情的失败、对父母的叛逆、跟弟弟的复杂情感以及与同时代画家的关系等诸方面的因素来解译这位画坛旷世奇才的内心世界,对他的怪诞、疯癫,对他的割耳、自杀,对他绚烂眩晕的绘画风格做出较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