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离岛,近代中国的独特轨迹。 与厦门本岛隔水相望,人称“海上花园”的鼓浪屿,是一个很别致的地方。它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小岛。不到2平方公里的面积,离岸500米左右的距离,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从1840年代起,作为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口岸之一,西方的外交官、商旅、教士大批进入厦门,来到鼓浪屿,此区域出现西方的建筑和习俗,相对于其他地方,这里的阳光、海岸、球场,使来华的外国人感到更多的自在和优雅,同时此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也不受影响,中西文化在此和平交流。 回到19世纪末,也就是本书所汇集这些旧日影像所
《浦东人家:1997—2006十年变迁图志》(中英对照)记录了1997年始浦东十年的变迁历程。收入本书稿的主要为陆家嘴一带的影像,涵盖陆家嘴、烂泥渡路、东宁路、东昌路、歇浦路、银城路、望江路、上南路、十八间、民生路等东方明珠塔周边地块。本书以拍摄时间为序,浓缩了深刻的人文历史背景,从城市学、社会学角度呈现和阐述的图文画册。书内的照片均是首次公开发表,对于广大市民、老照片的收藏者和爱好者,对于浦东历史以及海派文化的研究者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史档案。
尽管与安迪沃霍尔相关的文章、书籍、电影以及消费品多到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仍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兴趣。本书有悖于标题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性写真集,却记录了他的真实个性,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那段五光十色的文化背景中的奇闻轶事。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富有
美需要回归,学会看梅开于老干,学会听鹿鸣于涧心。春去冬来,他在这里,围炉共叙好时光……《不谈摄影,只谈风月》是孙郡的本书。它,无关摄影技术,无关明星,以时间的倒叙,读者慢慢回望这些年。它展现的是他的美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以及文人式的优美语言。这些工作间隙捕捉的点滴画面,转头间的思绪,让人似乎离名声在外的摄影师近了一些,转瞬却又更有疏离感,欲罢不能。这是另一种生活,是现实生活里难遇的优雅,是忙碌工作外的练达。从摄影师的视野带领读者看平日的景物、吃食,和他自语式的情怀抒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