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1847—1917),清末京剧演员,“同光十三绝”之一(时为武生),老生“新三鼎甲”之一。光绪年间曾入清廷升平署承差,为慈禧所喜。谭鑫培是京剧史上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谭门至今已七代),是京剧鼎盛时期老生流派的奠基者和改革者。他师事程长庚、余三胜,一改以往京剧老生实大声宏的特点,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时京剧“无生(老生)不学谭”,前后“须生”均从其“谭派”化出。 《四海一人伶界大王(谭鑫培传)》共十章,记录谭鑫培的一生,也可见京剧老生流派的发展脉络和京剧鼎盛时期的梨园风貌。《四海一人伶界大王(谭鑫培传)》附有传主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谭鑫培是一个奇迹,一个高峰、一座宝库、一本内涵丰富的书,给后人留下很多有益的启示。
无
本书由程砚秋先生之子、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永江先生撰写,以儿子的视角,回忆了程砚秋先生的生平,并对戏曲界、文化界与程先生有关的社会人士进行了追忆,立体地展现了程砚秋先生的爱国情操和伟大人格;本书为程家后人亲笔撰写的版本,作者还采访了多位程家旧交、展示了多件家藏的珍贵文献,对研究程砚秋生平与程派艺术发展史,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本书从程家祖辈人讲起,首先简述了程砚秋先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其后,以作者回忆儿时经历方式讲述了程砚秋先生学艺成名、社会交往的经历,尤其在北平沦陷时期先生表现的精神情操、解放后先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戏剧发展的全心投入等人生关键经历,都有具体的描述。本书既按时间顺序勾勒了程砚秋先生的全部人生状况,又重点突出了人物命运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同时对学界研究中存疑的
厉慧良(1923-1995),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满族,祖籍北京,出身梨园家庭世家。1936年,其父厉彦芝开办童伶班,历家兄弟姊妹五人合称"厉家五虎",在长江一带颇有影响。厉慧良先以老生戏为主,武戏为辅;40年代变声,改以武戏为主。1956年组建天津京剧团,任团长兼主演。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出单腿吊毛、踢鞋上冠、大靠夹鞭、飞脚过人、飞越三桌、椅背倒提、大靠甩盔、飞叉下桌、拧身跨腿、飞脚三越等十项绝技,发展和丰富了武生表演技巧中的高难度内涵。厉慧良被冯其庸称为"我们时代的杨小楼",擅演剧目有《长坂坡》、《挑滑车》、《艳阳楼》、《一箭仇》等。此书以"纪实"手法记录厉慧良的一生,从中可见近代京剧武生艺术的发展变迁。书后并附传主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因为爱情,所以传奇。他们绝色倾国,却又只是刹那芳华;他们爱恨痴缠,却又终究露水姻缘。他们身负万般才情,或演绎红尘,或沉寂乱世……擦去脂粉的艳丽,他们仍然有动情的演绎。 本书所讲述的,正是民国那些年,在戏台前后发生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绝色坤生孟小冬,传奇女伶刘喜奎,越剧名伶筱丹桂,老生名角儿露兰春,不愧伶界奇女子;名旦之首梅兰芳,男旦程砚秋,童伶大王尚小云,津门牡丹荀慧生,亦是旦角儿中的伟男子。他们的故事,为人所知的,只是幔布的一角。待大幕拉起,他们的一生,上演的是一出接一出的折子戏,永不停息……
本书由程砚秋先生之子、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永江先生撰写,以儿子的视角,回忆了程砚秋先生的生平,并对戏曲界、文化界与程先生有关的社会人士进行了追忆,立体地展现了程砚秋先生的爱国情操和伟大人格;本书为程家后人亲笔撰写的版本,作者还采访了多位程家旧交、展示了多件家藏的珍贵文献,对研究程砚秋生平与程派艺术发展史,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本书从程家祖辈人讲起,首先简述了程砚秋先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其后,以作者回忆儿时经历方式讲述了程砚秋先生学艺成名、社会交往的经历,尤其在北平沦陷时期先生表现的精神情操、解放后先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戏剧发展的全心投入等人生关键经历,都有具体的描述。本书既按时间顺序勾勒了程砚秋先生的人生状况,又重点突出了人物命运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同时对学界研究中存疑的某些重
本书由程砚秋先生之子、程派艺术研究专家程永江先生撰写,以儿子的视角,回忆了程砚秋先生的生平,并对戏曲界、文化界与程先生有关的社会人士进行了追忆,立体地展现了程砚秋先生的爱国情操和伟大人格;本书为程家后人亲笔撰写的版本,作者还采访了多位程家旧交、展示了多件家藏的珍贵文献,对研究程砚秋生平与程派艺术发展史,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本书从程家祖辈人讲起,首先简述了程砚秋先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其后,以作者回忆儿时经历方式讲述了程砚秋先生学艺成名、社会交往的经历,尤其在北平沦陷时期先生表现的精神情操、解放后先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戏剧发展的全心投入等人生关键经历,都有具体的描述。本书既按时间顺序勾勒了程砚秋先生的人生状况,又重点突出了人物命运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同时对学界研究中存疑的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