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于是之夫人李曼宜亲自撰写的回忆录。 于是之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曾饰演《茶馆》中的王利发,《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关汉卿》中的王和卿、《洋麻将》中的魏勒等,以及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等。 作者在书稿中以个人角度详细记录了1949年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在天安门广场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剧院一同演戏,与钱学森、蒋英夫妇的交往,与 话剧皇帝 石挥亲戚关系的梳理等,穿插有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来剧院看戏并对特殊剧目进行指示,以及当年著名的谢晋导演邀请于是之出演《赤壁》中的曹操却意外遭遇计划流产等等 这是一部条理清晰、内容丰厚的书稿,亦可从这段珍贵的记忆中窥见新中国话剧事业在特殊历史时期走过的艰难曲折道路。
《毓秀钟灵 荀韵新声——孙毓敏评传》隶属于《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项目(2009---2014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基金会、全国政协文史馆持续支持项目),由京昆艺术家传记中心主任谢柏梁主编,李成伟撰写完成。该书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孙毓敏的一生。作者从孙毓敏的童年开始讲起,一直叙述到今。家庭生活、学艺生涯、舞台经历、政治遭遇等等在书中都有所涉及。将孙毓敏的艺术之路大概划分了几个阶段:戏校学艺、剧团工作、文革遭遇、回京再生、校长生涯。在对每个阶段的撰写中,都着重强调了孙毓敏对京剧的狂热追求,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力求浓缩孙毓敏坎坷人生中感人至深的部分。
1955年,为纪念京剧大师、戏剧泰斗梅兰芳先生从事舞台艺术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于4月11日,在北京天桥剧场联合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大会;4月12日至17日连续6天,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在北京天桥剧场联合主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纪念演出;2月至12月,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著名戏剧家、导演吴祖光先生导演的彩色舞台艺术纪录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下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三件当年中国文化界的大事,鲜见于以影像记录历史永恒瞬间的老照片。特别是记录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过程,以及《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反映的梅兰芳代表性剧目舞台艺术形象的影像,从没有完整而系统地披露过。 本书作者、敏求斋斋主宗绪盛收藏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蔡瑶铣(1943-2005),昆剧旦角名家。1954年考入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1961年毕业任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演员。1965年从上海戏曲学校调到上海京剧院京剧现代戏《海港》剧组。1978年调上海昆剧团任演员。1979年调到北京任北方昆曲剧院演员。1988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月下花神言极丽:蔡瑶铣传》共分八章,此书将蔡瑶铣的人生放到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如一位当代昆曲发展史的“解说员”,人们可随着她的亲身经历和娓娓地“解说”,从南至北,从上海到北京,了解建国后昆曲发展情况。书中对蔡瑶铣的代表剧目,如《牡丹亭》、《西厢记》、《窦娥冤》、《琵琶记》、《女弹》等有详尽介绍和赏析。
本书系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一,记载越剧小生演员徐玉兰从艺生涯。她的从艺过程从艺80年来的艺术道路,都充分展示了越剧徐派艺术之美。徐玉兰从艺经历丰富,解放前从学艺到登台,由最开始的老生该行当小生,自组“玉兰剧团”,解放后参军,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改革的浪潮中跨出了组建“红楼剧团”的步,徐玉兰的徐派小生为观众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人物:贾宝玉、张生、张继华,无一不是经典,无一不是越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3集)》,通过鲍蕙荞的访谈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家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对待生活和艺术的态度,了解到艺术家们的奋斗精神和毅力,他们对待挫折的坚强意志。作为同行,鲍蕙荞还问了一些有关钢 琴.演奏风格和 钢琴教学 方面的问题,特别想了解专家们对我国钢琴学生演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一些外国专家很坦率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鲍蕙荞的访谈对象还包括我国的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让年轻一代也了解中国的钢琴历史。我认为,从访谈录中学到的知识有时比从教科书中更切合实际。非常感谢鲍蕙荞老师坚持了几十年的访谈,花费了的巨大精力和时间。她的劳动体现了她对祖国钢琴事业的关心,对钢琴文化交流的深刻探索。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该书记述了高洁从一个外省人学唱豫剧到成长为豫剧现代戏杰出代表的艰辛历程,分析了豫剧现代戏这个新的艺术样式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背景和原因,展现了高洁对艺术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守,总结了戏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本书以李万春先生录制的30盘录音磁带为基础,适当地加以丰富,把李先生自幼学艺到临终前传艺的一生艺术活动,按回忆录的形式,写成30个回目。为了使读者看来亲切,以人称的写法,使读者能从中对李先生的治艺精神和艺术成就有个概括了解,戏曲艺术研究者能从中得到一些艺术上的收益。
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从社会底层中奋斗出来,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创造了多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94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本书起笔自1949年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 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陈巧茹,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 一级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年表演艺术家,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 演员奖、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四届全国戏曲电视剧“ 演员奖”。工花旦、青衣、武旦。
陈巧茹,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 一级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青年表演艺术家,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 演员奖、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四届全国戏曲电视剧“ 演员奖”。工花旦、青衣、武旦。
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从社会底层中奋斗出来,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创造了多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94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本书起笔自1949年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 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