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自传。在本书中,黑泽明将镜头转向了自己,从生命伊始的鲜明记忆开始,到《罗生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为止,回顾了自己人生前40年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曾因爱哭而被称作“酥糖”?拨电话的时候手指像黑猩猩一样,但拥有顶·级“文科脑”?画家梦想破碎后,意外进入行电影业?以为职业生涯就要完蛋的时候,却迎来了《罗生门》获·奖的消息? 让我们跟随黑泽明的“镜头”,追溯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 书名为什么是“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故事里,有一种特别丑的蛤蟆,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它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就会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而这油,可以治·愈人心。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 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 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1976年,导演米歇尔·波尔特将对杜拉斯进行的访谈制作成纪录片《杜拉斯的住所》(时长1小时46分钟),在法国电视台分两集播放,1977年,访谈内容在Minuit出版社出版。访谈内容涉及两次深度访谈,一次在杜拉斯位于伊夫林省的家中拍摄,另一次是在特鲁维尔的前黑石旅馆。 次采访中的房子是杜拉斯在世上居住得 久的地方,她回顾了自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她自己与这所房子的关系;第二次采访则谈到她出生和成长的印度 、《堤坝》中的房子、她母亲命中的祸根、她对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迷恋等。导演波尔特将采访对象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住所”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与电影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 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作者麦克布莱德自1993年开始,18年间采访了327位电影人及斯皮尔伯格亲友,写成这部50多万字的巨著。首版于1997年在美国出版,本次中文版引进版本为该书第3版。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详尽梳理了斯皮尔伯格长达60年的 电影之路 ,从他12岁时用8毫米摄影机拍摄了*部小电影到凭借《大白鲨》《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影片成为家喻户晓的百亿美元票房导演。 作者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事业生涯、性格因素等多维度来展现其成为伟大导演的历程,对斯皮尔伯格电影在流行和艺术、商业和人文、娱乐性和思想性的平衡上给出了客观独立的分析,向读者呈现了名人光环下一个真实、全面、有血有肉的斯皮尔伯格。
大卫?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 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 引人入胜、 具争议、 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 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大卫?林奇访谈合集重磅面世,
从《安妮霍尔》到《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的电影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几乎每部新作都由自己撰写剧本。他是在世蕞知名的美国导演之一,作品风格独树一帜,以机智幽默、浪漫故事和深刻哲学吸引万千影迷,十六次提名奥斯卡原创剧本奖并三次夺魁的记录无人能敌。 《毫无意义》是伍迪·艾伦的自传作品,首度全面地回顾创作生涯和生命故事,讲述一个纽约穷小子如何踏上喜剧的台阶,成长为万千文艺青年膜拜的幽默大师。从布鲁克林贫穷且温馨的童年写起,回顾两次大学退学的轻狂时光、担任综艺编剧的青葱岁月、和老一辈喜剧大师的友谊、讲脱口秀的艰难日子,并着重书写漫长且辉煌的导演生涯,讲出《安妮霍尔》《午夜巴黎》等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首度全面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情感经历。 《毫无意义》延续了伍迪·
本书立足配音行业整体发展格局,从配音行业从业者的成长、历练,到配音创作,再到配音事业的发展,多方位阐述了从事配音工作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本书不仅能引导你一步步学习声音表演的技能,帮助你成为一名配音员,同时还能为你提供发展配音事业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包括如何制作声音小样和如何求职。这本书将助你在声音塑造和声音表演业务技能的培养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帮助你在配音领域取得成功。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配音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不论是对正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还是对即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来说,本书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不局限在有声语言创作中,还涵盖了职业规划的全过程—这正是本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本书将为配音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一些启示,也能为即将从事配音工作的新人提供一盏指路明
《想象中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把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当作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研究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再现关系,分析作品中的意象、隐喻及文化价值,力图发现中国电影在当时呈现的共同的创作心结,分析研究当时的电影作为叙事文本如何在那个交错的年代里反思历史、再现当代、想象未来。
本书从各个时期的报纸、期刊、文集中精选出英美加等英语区哲学家、知名学者的电影文献,包括苏珊·朗格、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娜塔莉·戴维斯、乔纳森·克拉里、麦克卢汉、海登怀特等,从哲学、分析美学、新史学、意识形态批评、艺术史等多个角度阐述电影本体和风格。
《精灵王座》电影从制作到上映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每一位艺术家都投入了200%的努力、时间和情感在其中。这中间也有不乏大量喜爱《精灵王座》的艺术家参与整个制作过程,并提出他们个人对设计的独到见解。大家分工合作,设计好所有的角色、安排好每一部场景并且让整个故事充满戏剧性、情节连贯、逻辑清晰。正是通过每一阶段的通力合作,才能凝聚出宏大场景的每一部分,最终带来银幕上所呈现的种种精彩画面。 上海米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著的这本《精灵王座》(电影同名官方艺术鉴赏)将用细腻的笔触为你揭示那些未曾曝光的电影幕后,并告诉你: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形象,是如何从策划立意,到跃然纸上,再到最终的丰满成型;一幅浪漫唯美的场景,是如何从简单勾线,到三维制作,再到添加特效后让人流连忘返;一组幽静奇幻的镜头,是如何
大卫·林奇是美国当代重要的超现实主义导演,作品素来以隐晦难解著称,本书涉及的是大卫林奇《穆赫兰道》之前的主要影片,试图对他艰深而又迷人的奇异电影世界做出读解。
电影艺术诞生至今百余年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成系统的“语言”规范。当一位导演拿起话筒喊出“开始”的时候,电影的“叙述”就已经开始了,而叙述,就要使用语言。与我们日常的叙述不同的是,导演在进行“叙述”时用的是影视艺术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视听语言,一种以视听元素为载体传播信息、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而构成影片最主要的艺术元素就是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从历史演变来看,这些电影语言艺术元素运用的手段与技巧,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和命运。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直至发展到今天,电影艺术正是围绕着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艺术元素不断提炼、总结和加工的。研究这些综合艺术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手段与技巧,是影视艺术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 视听语言的个成熟的领域是电影,第二个成熟形态则出现在电视里,成为一
本书采用图文叙述的形式,主要介绍了市面上主流的发烧耳机系统。通过对耳机类、耳放类、随身播放器类共计32款产品的详细介绍,并对产品进行试听及点评,为读者分享真实的使用感受。全书语言通俗、图文结合、内容丰富、点评精彩,适合耳机爱好者以及音响爱好者阅读。同时,本书也是广大爱好者购买耳机系统的选购指南.
《陈荒煤文集9:电影评论(下,1984-1995)》为“电影评论”卷。收入作者自1949年至1995年写作的电影评论149篇(第7卷34篇,第8卷46篇,第9卷69篇),时间跨度46年(其中1964年至1978年辍笔14年),是作者从事电影理论工作的重要成就。其中多数文章曾收入作者生前编订的《解放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初版)、《攀登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2月初版)、《探索与创新》(作家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少数文章选自全国各地报刊。除评论文章外,还有一些以通信形式写作的影评,以及为部分电影剧作家作品集撰写的序跋也一并选人。各卷目次排列均以写作时间(或发表时间)为序。除个别明显的错字加以更正外,不做任何改动。文内注释均为作者文章原注。 《陈荒煤文集9:电影评论(下,1984-1995)》汇集的陈荒煤先生从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的电影评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 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 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 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从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到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再到21世纪以来的产业化浪潮,中国电影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多元力量的博弈下显现出多重面相、多维侧面。 《中国电影思潮流变(1978-2017)》从整体上呈现了国产电影在文化、艺术、产业、市场以及工业等层面的多重角色,系统化梳理、分析和阐释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电影思潮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脉络,以期清晰洞见其生成动因、发展特征及内在规律,战略性前瞻其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将“电影思潮”作为把握电影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维度,也着重呈现了电影思潮与社会、观众、市场之间的互动互联,试图以论代史、史论结合描摹出一幅鲜活的、流动的电影思潮流变图景。 如今,中国步入新时代,中国电影即将走向“创作的黄金十年”,肩负迈向“电影强国”的光荣使命,在砥砺前行中走向持续繁荣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畅销书再次出版,将让你再次沉浸到《哈利 波特》的电影世界中去。《哈利 波特电影魔法书》(第2版)将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中的霍格沃茨之战和其他精彩时刻,同时还新增了三种可拆卸的电影周边藏品:一张霍格沃茨城堡的设计蓝图和一张魔法部的警告及8部电影剧照相册。本书是在与那些把J.K.罗琳的知名小说搬上银幕的演员和剧组成员的合作下写就并设计而成的,不仅会给你带来迷人的互动体验,还将把你传送至魔法世界,让你一探电影制作的秘密,欣赏到未发表的照片和艺术作品,以及获悉关于那些明星的独家故事,让你优先一瞥《哈利 波特》电影的内幕和那些创造出真正电影魔法的麻瓜天才们。书页里满是可拆卸的道具复制品和纸质的电影周边藏品,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 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 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内容提要 麦基的《故事》是一本被影视圈奉为圣经的编剧书,讲述故事创作核心原理。越来越多小说作家、文案策划和商务人士也开始研习其中的讲故事技巧。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高级电影鉴赏入门指南,也可以将它视为文学写作、艺术修为内功进阶,还有人从中领悟了人生哲学和生活道理。被英国卫报称为“亚里士多德后有影响力的讲故事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将他年间行走全世界,向名学员开班授课的精华写在了这本《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