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载的方剂诗歌以基础方、代表方、经典名方为主,共收录160 余首。方剂中药味一般不超过十味,目的是希望达到药简力专、药简力宏,防止用大方。方剂诗歌内容包括方剂药物组成(以君、臣、佐、使次序排列,力图体现中药在方剂中的主辅配伍作用)、方剂的功用、主治病证。“药有单行之功,方有合群之妙”。临证用药既要充分发挥中药单行直达之功,又要巧用方剂增效减毒之妙,如此方可使方中药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一个整体。方剂组成精炼了,主证主病突出了,更便于读者理解、掌握、背诵和记忆。本书可供中医、中药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选读,也可供医学院校师生、医疗机构从业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何梦瑶(1693-1764),清康乾之际广东南海县人。幼年启蒙于宗族私塾,13岁求学于佛山心性书院。成人后以教书、行医为业。29岁入惠士奇门下学习六载,成为“惠门八子”之一。38岁成进士,遂宦游广西、辽阳近20年,历任知县、知州,恪尽职守,仕途平淡,但精于医学,悬壶济世。58岁辞官回乡,历任广东三大书院山长,延续惠门之风。他一生交友广泛,弟子众多,著述涵盖医学、诗词、算学、易学、音律等多领域,是清代广东学术史上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本书从社会文化史角度,研究和考证何梦瑶的成长际遇、仕宦沉浮、行医生涯、社会交游、学术活动等史实,分析康乾之际广东士人群体组织与建构的途径、形式与内涵,以及广东士人文化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揭示王朝国家权威与儒家正统文化对广东社会与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