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袁隆平先生生前亲自授权、审读,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方认可。 袁隆平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帮助中国从粮食短缺迈向了粮食充足供应,还与数十个国家开展合作,帮助他们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被誉为 亚洲英雄 。 本书作者多次深入采访袁隆平先生,根据采访所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把一个有血有肉的袁隆平成功地推到了读者面前。书中对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艰难探索杂交水稻的历程做了生动的叙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情节和罕为人知的故事,详实、丰富、立体地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的心路历程和传奇人生。
袁隆平(1929-2021)江西九江人,生于北平。1953年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安江农校任教。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 杂交水稻学,发明 三系法 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 两系法 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被授予 共和国勋章 ,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 本书全面深度追述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近百年的浩荡人生。一面叙写袁隆平的家庭生活、求学过程、专业选择等,一面则以袁隆平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节点,步步推进,详细介绍袁隆平如何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成长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艰辛经历。从小我的追求到大我的实现,从吃饱饭到以农报国,最终走出中国独创之路,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
本书系 南繁科学家传记丛书 (海南省南海管理局 主编)开篇之作。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南繁,强调要继承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本书主创团队,特别是作者刘颖经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访谈与实地调研, 抢救性 挖掘了大量珍贵首发的日记、书信、批示手迹及照片,深情讲述吴明珠为祖国西甜瓜育种事业艰苦耕耘奉献一生,构建起世界领先育种技术平台的传奇人生,真实再现以其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科技报国、服务 三农 ,筚路蓝缕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本书既是为吴明珠个人作传,也是为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科学家画像,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格调,是一部体现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和南繁精神的生动教材。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力奋斗的结果。我国科学家不仅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也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众多的老一辈科学家中,吴征镒在植物学领域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精神,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历程,就是科学家精神最朴实的表达。 吴征镒( 1916 2013年),江苏扬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研究,被称为中国植物的 活词典 。1959年,我国启动《中国植物志》编撰,他从编委到第四任主编,完成了《中国植物志》 2/3的编撰任务;他定名和参与定
本书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点滴片段,如求学之路、科研教育事业、美国农业部的任职经历,以及在促进中美技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趣事等。部分讲述作者青少年时期的故事及其求学生涯,即作者的性格及人生观如何塑造的过程;第二部分讲述作者在海外适应异国生活、艰难创业、持续奋斗并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故事;第三部分讲述作者如何成为位也可能是迄今为止一位生于中国大陆的美国联邦政府内阁成员及如何成就几件不寻常而有意义的项目;第四部分讲述作者退休后致力于中国及全球食品安全的工作,以期造福于社会。 本书以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作者的人生观、生平事迹、做事方式等。作者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可以激励读者在人生路上坚守自己的原则,走好自己的路,像作者一样以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的做事方式面对成
无
......
由李继勋编著的《鱼病防治关键技术及实用图谱》对生产中多发、危害较大的常见鱼病加以叙述,涉及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及其他方面的鱼病共计67种。各类鱼病包括病原、诊断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并有鱼病检测与诊断、鱼病的基本预防方法、渔药的正确使用等内容组成完整的运作知识,便于在实践中应用。 本书以实用性为主,力求通俗易懂,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鱼病防治的有关常识,图文并茂。本书不仅可供广大养殖户使用,也可作为水产院校、研究单位、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及检疫单位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胡维勇主编的《水族馆运营管理与操作实务(水族馆安全服务与综合保障管理)》对水族馆安全、服务与综合保障管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共分为五篇: 篇为水族馆概述;第二篇为水族馆安全运营管理;第三篇为设备、设施与工程管理;第四篇为服务提供;第五篇为综合保障。本书编写时,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本书由水族馆主要负责领导和一线管理人员及实际操作技术骨干编写,是水族馆行业管理人员工作、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学校教学的参考书目。
......
本书共6章,包括《一手好棋赢在菲律宾》《在印度繁忙的日日夜夜》《中缅胞波情谊谱新篇》《孟加拉国遇老乡》《盛会在越南》《有趣的以色列之旅》,以珍贵的 手资料、200余幅袁隆平院士出访外国时的珍贵照片和《袁隆平院士在国外工作记录表》,通过讲故事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感人地记述了袁隆平院士以联合国粮农组织特聘杂交水稻技术顾问身份,奔赴菲律宾、印度、缅甸、孟加拉国、越南、以色列等国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向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帮助数十亿人实现粮食安全,展示袁隆平院士在 舞台上的动人风采,以及如何做事、为人,从而生动展现了袁隆平院士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大爱无疆、毫不利己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读者了解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气派与地位。
《黄鳝高效养殖技术精解与实例(双色印刷)》系统地介绍了黄鳝人工养殖技术,主要内容有:黄鳝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养殖技术,捕捉、运输、囤养和越冬,病害防治,饲料的培育等。本书还列举了许多养殖阶段的具体实例,使读者 生动、具体地了解黄鳝养殖过程。本书在介绍养殖技术中配有“提示”“注意”“窍门”等栏目,便于读者掌握黄鳝人工养殖的关键技术。 《黄鳝高效养殖技术精解与实例(双色印刷)》适合水产养殖户、养殖单位及水产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
朱兆良,植物营养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青岛。小学就读于明德小学,初中就读于礼贤中学,高中就读于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化工科。1949年以同等学力考取山东大学,入农学院农艺系,1950年9月转到理学院化学系,1953年毕业,9月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此后一直在该所从事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1993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学部委员)。 朱兆良从事植物营养研究六十多年,在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理论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是我国土壤氮素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与开拓者。他建立了用土壤矿化铵15N丰度作为参比值,测定水稻全生育期间非共生固氮量的方法;首次对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进行定量解析,指出无氮区水稻的吸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