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女科学家 击碎偏见与障碍的一生 丽塔 考威尔是美国最顶尖的微生物学家之一,她揭示了霍乱细菌的生存轨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 9 11 期间的炭疽信袭击事件中,她领导团队在细菌溯源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当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奖学金时,却被告知: 我们不会把奖学金浪费在女人身上。 由于得不到某些男性导师的指导,在拿到博士学位前,她被迫更换了6次专业。 本书记录了丽塔 考威尔闯荡科学界60年来的所见所闻。从实验室里的性骚扰,到阻碍女性掌权的隐秘体制,一路走来,她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反抗不公,用智慧和勇气克服偏见,一次次击碎文化和体制障碍,为更多女性推开了科研之门。本书是任何梦想打破职业玻璃天花板的女性之书,正如考威尔博士所言: 每每被问及我哪来的时间竟发表了800多篇论文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我别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 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 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 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 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 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后一句话是: 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 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
本书是一册给青年人阅读的科技人物速写作品集。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科技三会 上讲话指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激励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普及成为全社会共识,由此,全社会掀起了宣传科学家和科普人物、弘扬科学家精神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策划出版本项目。本书为作者原创的 见人、见物、见精神 的科学人物速写集作品。 本项目辑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在《科普时报》《科技导报》《中国科学报》等主流媒体上的科学人物随笔报道,这些科学人物包括两院院士、知名学者、科普专家、普通科技人员,遍布科技、科普各个领域。作者通过记录与这些科学人物打交道的亲身经
18世纪的人类以 进步 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 如何理解自然 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 生命之网 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 冯 洪堡。 亚历山大 冯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四世盛赞为 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 。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的火山 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
《文明》缔造者 电子游戏教父 游戏界的斯皮尔伯格 席德 梅尔 内容简介: 本书为传奇游戏设计师席德 梅尔的职业生涯回忆录。席德 梅尔以编年体形式,回忆了他创办游戏工作室及制作每一款游戏的思考、试错过程,分享了他的游戏理念和创作心得。同时,席德 梅尔穿插讲述了美国游戏行业的发展,分享了他对玩家心理、游戏产业运作以及其他游戏设计师的看法。 在个人计算机尚未普及的1980年代,席德 梅尔投入计算机游戏设计这个新兴领域,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全球计算机游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完全同步,因此本书也是有趣的计算机游戏史。 相关评论或推荐: 席德 梅尔奠定了我如今对游戏的认知。 菲尔 斯宾塞??Xbox主管 如果一个游戏设计师告诉你他没有从席德 梅尔的游戏中学到任何东西,这就像一个电影导演说他从未看过希区柯
马丁 李斯特曾任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他不仅是英国安妮女王的御医,也是一位研究和著述颇丰的博物学家,他开创了贝类学,在1685年出版了《贝类学史》。为了给他的著作添加插图,以形象地说明文字内容,马丁 李斯特训练自己的两个女儿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她们被教导要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事物,并完成了个别软体动物的第一批正模标本的绘图工作。 苏珊娜 李斯特和安娜 李斯特精致的绘笔,不仅让这些美丽的贝类被展现在世人面前,还让它们成为博物史中受到关注的物种。我们从这些插图和版画本身的美妙与细致,可以了解到早期制作科学著作插图的技术,以及这些在科学革命中容易被人忽略的重要女性角色。 本书介绍了马丁 李斯特和他女儿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博物研究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一本集科学、历史与艺术于一身的可读性较强的作品
GeoScience Caf 是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团队创办的学术交流平台。活动以报告的形式展开,《我的科研故事》系列图书已经出版了四卷,主编团队精选了2019年到2020年的部分线下和线上报告,集结成第五卷。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di一部分是 智者箴言:GeoScience Caf 特邀报告 ,主要是七位遥感相关专业的知名学者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以及研究成果,其中还会穿插一些人生认识. 第二部分:精英分享:GeoScience Caf 特邀报告 ,主要收录了六位博士和博士后所做的报告,主要是对自己正在做的研究以及一些科研学习经验分享,内容包括室内定位算法研究, 基于主被动卫星观测的气溶胶-云三维交互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等等。 第三部分:他山之石:GeoScience Caf 专题报告 主要收录了六篇有关留学、求职、科研、创业等不同领域的报告。本书还
本书详细梳理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和对现代物理发展的影响与贡献,并深入探寻其学术研究上深邃精简风格与独特科学品位的形成。这本传记不仅描述了杨振宁一生的行止,也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历史地位做了一个总体评价,展示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群星闪耀、蓬勃发展的鲜活剖面。
本书分为五章,按时间延展、以事件布局,章节间按照历史进程渐次叙述。全书尽可能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公允、描述流畅清晰。本书以历史发展的印记、朴素详实的笔触,辅以大量史料照片,勾勒出黄旭华一生成长的过程,努力刻画与展示一位为了祖国的安全与强大,孜孜以求、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科学家形象。
内容提要 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总是携带一支缠绕着圣蛇的长杖,这超脱尘俗的意象成为现代医学的象征。 医学的起源在哪里?外科手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麻醉药如何产生、最终用于减轻病人的苦痛?这一切和谁有关?《蛇杖的传人(西方名医列传)/启真人文历史》是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医学教授舍温·努兰为西方名医所写的系列小传。努兰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手法,将西方医学史上至关重要的名医盖伦、威廉·啥维、约翰·亨特等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即便对医学不甚明了的读者,也会被拳拳医者心所触动,轻松进入看似遥远、实则与人类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医学世界中。伴随着蛇杖传人的足迹,医学在发展,文明在演进。一部西方名医列传,其实也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简史。
早年阅读的滋养,是这样改变了大师的一生!河合隼雄著李静译的《河合隼雄的读书人生(通往深层意识之路)》是一部由读书体验凝聚的心灵自传。日本家喻户晓的心理学大师,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推崇的心灵导师,在人生的到达点回顾一生。阅读的意义岂止传授知识,更在于感受作者的人性。
《十一维空间:物理学家侯伯宇的多维人生》是一本物理学家的传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评价传主说:“伯宇先生是物理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数学物理研究,在场论拓扑性质研究、二维可积场研究、规范场理论、共形场统计模型、量子群等领域做过很出色的创新工作。他勤奋万分,以研究物理为自己人生理想。同时,他为祖国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去世,是祖国物理事业的重大损失,我更是失去了一位多年的良友。” 《十一维空间:物理学家侯伯宇的多维人生》以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以侯伯宇八十年人生为描述对象,通过对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探幽解微、深入剖析,再现和塑造了“那个时代”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科技工作者的典型。
弗洛伊德被誉为过去两百年来人类历历史记录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重新定义了学和精神疗法领域,极大地颠覆了人类看待自我思想的方式,而他优选的成就是将生僻的概念引入了主流文化。弗洛伊德在自己的学说中提出的如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移情、无意识、压抑、弗洛伊德口误等概念更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人们的认知和意识之中。 为前人所未曾为,言前人所不敢言,将模棱两可的研究变成一门真正的科学,弗洛伊德在此过程中的动机和人生哲学值得我们一探究竟。丹尼尔·史密斯著的《天才的另一面(弗洛伊德)(精)》将带你走近这位大师,了解“精神分析之父”光环下的弗洛伊德,是什么造就了他不畏挑战的信念,令他获得才思泉涌的灵感,做出少有的研究?你将读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弗洛伊德,既是天才弗洛伊德,又是凡人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