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亦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 本书以黄侃之“生平”与“学术”两个维度考察黄侃先生极其复杂一生。
齐白石第四子齐良迟先生,是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创始人,为秉承、弘扬齐白石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本书重点收录了齐良迟先生长期生活侍随在白石老人身旁授教的感人事例,并通过回忆、追述白石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艺术风格,展示了齐良迟先生自幼刻苦学习国画艺术以及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他积70余载孜孜以求、潜心系统地研究齐派艺术之精华,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都取得骄人业绩,成为齐派艺术传人中的杰出代表。
首套以近代国学大师为撰述对象的大型学术丛书,引“国学热”风气之先。全面评价和把握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助读者认清中华学术的发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二十世纪浙江国学家》选取20世纪工作、生活或定居在浙江的50多位在国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家,分别从生平履历、国学成就、学术著作、外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充分展示了20世纪浙江国学家的集体风貌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季羡林(1911~2009年)。山东临清人。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本书由季羡林的弟子胡光利、梁志刚撰写。他们遵循季羡林先生“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的要求,述而不论。以时间为序,将季羡林的一生的主要经历进行了客观全面的介绍,同时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传主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学术观点。全书七十余万字,分上下两册。上册讲述传主在山东度过的少年时期,上世纪30年代在清华大学学习,其后赴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组建北大东方语文学系,开启我国东方学学术研究和教学,在印度学、佛教学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出访印度、缅甸,中亚、西亚,非洲一些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以及遭遇挫折,走入人生低谷,在逆境中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的曲折经历。一言以蔽之,就是上下求索。下册是讲述中共十一届三
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为前清礼亲王代善裔孙.外界都敬称他为“毓老”而不名毓老自幼受宫廷教育师事陈宝琛、郑孝胥、罗振玉、柯劭忞、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和叶玉麟诸先生习经史子集之学为溥仪伴读.1947年被蒋介石监管至台湾在台湾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体采访本《易经》以为体而据《春秋》公羊学以为用及门弟子有上万人之多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毓老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之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和和生机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市家中辞世享寿106岁.
本书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传记。全书以严谨细致的笔调,深度还原了罗振玉的一生。本书的描摹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是历史线,以个人的经历展现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揭示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罗振玉在时代剧变的大潮中如何立身谋国,如何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完一生;二是学问线,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 的一座高峰,在金石学、甲骨学、敦煌学、农学、校勘学等领域卓尔大家,本书全面展示罗氏的学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用力极深,也是本书精华所在;三是交际线,罗振玉一生交结的重要人物极多,皇帝如溥仪,官员如张之洞、张謇,学者如王国维、俞樾、刘鹗、梁启超、伯希和、内藤湖南,本书勾稽史料,将错综复杂的人物交往穿插在学问探究之中。对了解学林往事,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从资料搜集至成书出版,耗时近30年,是当今罗振玉传记
《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影响力大的一部作品。本书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和经历,用他的话说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小书”。这本书的思想性、可读性极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在书写历史,用极为真切、理智的笔触去描写发生他和他身边一群知识分子身上的事,同时对于这段经历有这深刻和理性的思考,无疑,这是一本非常可贵的书稿。《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为《牛棚杂忆》的插图版,鉴于插图在书中的重要性,特请著名画家马良书先生按书内的内容和背景作画,使得此书更适合青年人的阅读。马良书先生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摸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可谓掌握季羡林先生神态和容貌的特征,他画的季羡林可以说神形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