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李敖自己撰写的回忆性质的随笔集。从作者1935年懵懂出生,到1997年62岁耳顺之年,从哈尔滨到北京,到上海,去中国台湾,求学、参军、办刊、获罪、坐牢、隐居、复出,这些往事的回忆。体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独立的思想。 笑傲江湖、卓而不群、横睨一世的李敖,其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堪称一则现代的传奇。
本书选摘了1898 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 信中梁启超 笔端饱含感情 ,没有严厉的呵斥,也不做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同他们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婚姻感情。他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季羡林先生千辛万苦争取到了赴德国留学机会,一去就是十一载,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学习梵文和吐火罗文。特别是到了40年代,德国遭盟军飞机轰炸,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同时食物奇缺,他在饥寒交迫中刻苦学习的精神感人至深,很值得一读。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就如他所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如何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人生感悟。朴素平实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让读者次近距离地体悟到季羡林先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我的童年、中学时光、清华逐梦、教书谋生、《留德十年》节选、回到祖国、《牛棚杂忆》节选、耄耋之年。书中插入季羡林先生的书法作品、照片和手稿插图。全书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本书是梁漱溟儿子对父亲梁漱溟的全面追忆,书中配有大量珍贵图片,作者回顾了父亲梁漱溟风云激荡的一生,他十年浩劫中的所作所为,他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行动轨迹,他为和平建国所作的努力,还有他直言敢谏的历史回忆。书中还描绘出了家庭生活中的梁漱溟,作为父亲的梁漱溟的摸样,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走进了这位现代思想大家的内心世界。 早自上世纪20年代起,父亲就倡言:“世界未来文化,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的复兴”,就是指孔子思想对人类生活的真价值终究有一天会为人类所理解所认识,并用之于自己的生命,用之于自己的生活,以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 ——梁培宽
《王国维评传》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近代,王国维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代,从一位感情浓烈的诗人和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者,天才的成长为现代中国诗学、中国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古文字学、中国上古史、西北历史地理和蒙古史、元史等众多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从而成为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一代学术宗师。本书重在总结王国维贯中西、兼通古今的特点,阐明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不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真实的展现他的友朋交往与生活情趣。
《汤用彤评传》内容简介 本书以汤用彤思想发展的路线为经,追溯其文化观念形成的轨迹,旁征博引,纵论汤氏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到“博采中西,融化新知”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创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成就。
《梁漱溟评传》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作为国学大师的梁氏对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挥和独特的贡献。作为“行动的儒者”,梁漱溟不仅是卓而不群的思想家,而且也是勇敢的社会探险者。《梁漱溟评传》亦从学术的角度,指证了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留给后人的无穷思索
《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由季羡林先生亲自编订,回顾了季先生的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德十年,牛棚经历,在北大的教育及他的学术的总结、人生的感悟、同病魔的斗争,是一本全面了解季羡林的生活与思想的好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很有借鉴意义,很值得一读。
本书旨在以翔实的材料,说明顾颉刚学说产生的背景,他研究古史的独特方法以及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同时还评述他一生涉足的民俗学、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学术活动的方方面面。
全书总共有十章内容,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孔子的一生。内容分别为贵族遗孤、创办私学、初涉政坛、上下求索、短暂辉煌、周游列国、鲁国“国老”、整理六艺、圣人谢世、旷世影响,涵盖了孔子的家世背景。孔子一生追求仕途不顺至后来从事教育事业,以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与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
《冯友兰评传》内容简介 本书以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对冯友兰早期活动、留学生涯、教书生涯、著述生涯,进行了客观详实的介绍和评价,从而揭示出冯友兰作为一位学贯中西、融通新旧的学者,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作出的不朽贡献。本书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本书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元济评传 这些论述反映出张元济站在近代民族主义立场上对国家主权问题的重视。当时在国民意识日趋强烈之际,许多知识分子已将国家理解为民众的公有财产,因而当外来扩张侵略趋于急迫时,民族主义的倡导者便越来越注意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有一位美国学者曾对《清季外交史料》中“主权”二字的出现概率作过统计,指出这一名词在 1875 — 1894 年里每一百页仅出现一次,在 1895 — 1899 年间为 2.5 次, 1900 — 1901 年增加到 8.8 次,而在 1902 — 1910 年里,每一百页已多达 22 次。②这一统计数字清楚地显示出清末在外交上日趋重视国家主权的倾向,而《外交报》则在这方面起了领导潮流的作用。 比较而言,张元济当时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大权尤为关注。西方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对外扩张的要求日益膨胀,尤其暴露出想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
南怀瑾老师毕生宏愿,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接续中华民族文脉而奋斗,七十年献身其中,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赞美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老师离开我们快要两年了,可是在我们的心中,南老师永远没有离开,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犹在,他也许不过是出了一趟远门,或者是去了远方旅行讲学。他的思想光芒始终在照耀着我们。 本书汇集了南怀瑾老师的友人家人学生弟子结缘南师、追随南师的感怀文章,也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南怀瑾思想的学术文章,从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读南怀瑾作为一代宗师的品格、情怀、境界、思想、智慧,让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师,认识大师,了解大师。
本书以胡适一生的重大学术活动为经,以其相关的个人生活为纬,纵论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之一的胡适的成就与失误。从胡适的求学生涯到首倡文学改良、促成新文化运动,从撰写《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到整理国故、探研禅学、重审《水经注》案……凡此种种,无不贯穿着胡适众生力倡的“科学治学方法”思想,无不表明胡适现在文史哲诸多领域内实际地发挥着总结既往开拓未来而成为开一代学术风气的新典范。本书持论公允,材料广博准确,文字平实流畅,实为近年来胡适研究的鲜有佳作。
本书是一部从思想学术角度描述康有为一生的传记。作者将康有为放在风雷激荡的时代思潮交汇点上,从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与融合中把握其一生的思想和学术主张的演变与建树,从而给读者勾画出康有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一个悲剧式的启蒙思想家。本书结构严谨,行文凝练,不重蹈前人之辙,不作无据之推测,实为康有为研究的脱俗之作。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贺麟评传》追踪考察了贺麟一生的学术生涯和心路历程,对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着力进行深发掘和准确评析,旨在如实展现其纵横现代中国六十余年的重大学术建树,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立论新颖,持论公允,材料丰富,理明辞达,为近年来贺麟研究的鲜有佳著。
首套以近代国学大师为撰述对象的大型学术丛书,引“国学热”风气之先。全面评价和把握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助读者认清中华学术的发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严谨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