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淳朴清正的家风。 读者通过本书将全面了解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从中借鉴大师的育人智慧,汲取优秀的教育理念,让子女受益终身、成人成材。
《钱穆传》以丰赡翔实的史料,层层剥去历史的尘垢、文本的遮蔽,以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国史大纲》等诸多著作的历程及学术成就等融入其中,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轨迹,不仅总结了先生在中国历史和儒学上的不凡成就,分析其重要著述的特点和写作背景、史学研究的特色,还努力展现出传主最本真、最人情化与生活化的历史面目。 本书作者史学功底深厚,文笔生动,立足于知人论世的人物传记体创作,客观描述了大学问家卓荦不凡的一生,全面再现了钱穆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立体化的影像;通过描述与钱穆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也让读者得以一窥清末民初直至八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本书既叙事严谨又文采盎然,史学视野与文学表现相互融合,史料性和可读性
胡适可谓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胡适传》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详细叙述了他的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和晚年生活,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胡适作为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本书还不遗余力地讲述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在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不平凡的一生。
本书是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的著作。作者以其锐利的目光甄别出史书和后人的粉饰,描述了孔子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思想家,不断追求理想,在挫折和漂泊中所度过的一生。 作者一反过去把孔子作为大圣简单描述的做法,力图从孔子的身世及一生言行中揭开事实真相,挖掘沉淀在意识层深处的东西,塑造了一个更接近真实而有血有肉的孔子。 书稿共分“东西南北之人”、“儒之源流”、“孔子的立场”、“儒教的批判者”和“关于《论语》”五章。围绕以下主题展开:孔子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儒教是如何产生的;孔子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是怎样的;儒教与诸子百家的同异;《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
本书为近代历史人物钱穆的传记,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借鉴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钱穆研究的*学术成果,勾勒出钱穆先生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自学苦读、诲人不倦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人生轨迹,重点对其学术生涯、学术成就、学术特色以及重要的学术著作等进行介绍和评论,尤其突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力求全方位地展现这位来自乡土中国、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学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让人深刻地感受他一生为祖国传统文化招魂呐喊的赤子之心。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先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对当下的青年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时宜的励志作品。他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时隔多年,然而他考上名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赴德),后回国求职(于北大任教),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走的路。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致青春"的一本书。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希望这位勤奋的老知识分子、老留学生在向各位青年读者分享自己这段"人生路",能感染和指引更多的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路,真实展现了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他从一个也曾叛逆的贫穷少年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辉煌的背
20世纪初,正处于历史交替期的中国,涌现了一批巨人,章太炎是其中之一,他有两个非常煊赫的称号:“民国先驱”和“学界泰斗”。 金宏达的《章太炎传》正是以此两点为直足,默章太炎的生平活动为顺片,刻画了章太炎作为革命家以及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大国学家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范与独特个性。本书在叙及章太炎为众人所知的活动蝌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如本书认为章太炎向自己的学术活动注入与革命相关的价值和意义后,使他更有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旺盛的热情,这一点也使他与有些曾经有过学术经历的职业革命家不同,他比他们幸运:一直将学术生涯坚持到后,而且卓有成就。书中对很多历史细节以及人物精神盼刻画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文中所说,“随着本书对章太炎生平的叙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幅幅画卷也随之迤逦展开
《陈寅恪的后20年》199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很快在全国读书界引发了 陈寅恪热 ,并带出许多话题:关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文精神、关于学人风骨 还有陈寅恪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生。此书遂成为90年代三联的 标志性读物 之一。 《陈寅恪的后20年(修订本)》这本书的一个好处在于作者翻阅了很多档案,找到了原始文件,根据大量珍贵的档案、访谈和文献等手资料,在书里澄清了很多历史疑问。第二个好处在于,作者抱着 了解之同情 的态度写作,从20世纪中国文化的传承角度来理解陈寅恪,写出一部以揭示传主生存状态、探索其内心世界为主题的个性鲜明的学人传记。书中一大批与传主有交往的各色知识分子之命运也有明晰的描写。 十六七年过去,此次再版,作者对全书做了全面修订,在订正讹误之外,特别针对近年发现的新资料、新研究,做了几十处
民国时期卓尔不群的大先生们彼此间是什么印象?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本书选取了两个视角:一是大先生们的他述。即民国时期大先生们相互记录、悼念或者回忆性的文字,这些手文字,提供了许多后人无法体味的细节,展现了大先生截然迥异的形象。二是大先生们的自述。这部分内容涉及大先生们自小成长或一生中重要经历的部分,都是极其珍贵的了解他们的材料。 品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原来大先生们那么逗,那么可爱,却也那么不合时宜、不近人情……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严谨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本书记述了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季羡林98岁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人生。域建树卓著,堪称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2009年7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98岁的人士路途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本书摄取季羡林早年求学的精彩片断,含季羡林1946年留学回国直至谢世前长达60年的教学、科研经历,对季羡林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去亲人后的多事之秋以及本世纪长达8年的病房客话都有涉猎,突出反映了季老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及一代学界泰斗对人生、社会、家庭的感悟和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守望,展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