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正阳先生的个人传记。本书从孙正阳先生从艺之路上的一个个小故事、所扮演的一个个角色开始讲述,彰显了孙正阳先生 丑中见美 的艺术特点,值得后辈学习和研究。
胡适可谓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大名人。《胡适传》以流畅的笔法,再现了他昔日的风貌,不但包括其政治主张、思想倾向、学术建树,而且还详细叙述了他的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及交友和晚年生活,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胡适作为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本书还不遗余力地讲述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在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永不停止的真理追求者不平凡的一生。
本书记述了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季羡林98岁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人生。域建树卓著,堪称我国学术界一代宗师。2009年7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98岁。季羡林98岁的人士路途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本书摄取季羡林早年求学的精彩片断,含季羡林1946年留学回国直至谢世前长达60年的教学、科研经历,对季羡林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去亲人后的多事之秋以及本世纪长达8年的病房客话都有涉猎,突出反映了季老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及一代学界泰斗对人生、社会、家庭的感悟和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守望,展现了一代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与评论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羡林先生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辑:“季羡林的清华缘”;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的北大情”;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此情可待成追忆”取自唐朝李商隐诗《锦瑟》中的一句,表达对过往美好年华的思念。如今季羡林先生虽已驾鹤西去,清新俊逸的清华和凝重深厚的北大仍然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希望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能感受到季羡林先生所在的藤影荷声的清华和繁花满枝红的北大,以及由此而生的热爱祖国的炙热感情。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已渐行渐远,他对中国哲学的非凡建树、严谨的治学精神、执着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却是后代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他的女儿宗璞年逾八十,不辞劳累,蒐集旧作新章,编成此书,以告诉读者一位真实的冯友兰先生。
张元济评传 这些论述反映出张元济站在近代民族主义立场上对国家主权问题的重视。当时在国民意识日趋强烈之际,许多知识分子已将国家理解为民众的公有财产,因而当外来扩张侵略趋于急迫时,民族主义的倡导者便越来越注意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有一位美国学者曾对《清季外交史料》中“主权”二字的出现概率作过统计,指出这一名词在 1875 — 1894 年里每一百页仅出现一次,在 1895 — 1899 年间为 2.5 次, 1900 — 1901 年增加到 8.8 次,而在 1902 — 1910 年里,每一百页已多达 22 次。②这一统计数字清楚地显示出清末在外交上日趋重视国家主权的倾向,而《外交报》则在这方面起了领导潮流的作用。 比较而言,张元济当时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大权尤为关注。西方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对外扩张的要求日益膨胀,尤其暴露出想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
20世纪初,正处于历史交替期的中国,涌现了一批巨人,章太炎是其中之一,他有两个非常煊赫的称号:“民国先驱”和“学界泰斗”。 金宏达的《章太炎传》正是以此两点为直足,默章太炎的生平活动为顺片,刻画了章太炎作为革命家以及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大国学家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范与独特个性。本书在叙及章太炎为众人所知的活动蝌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如本书认为章太炎向自己的学术活动注入与革命相关的价值和意义后,使他更有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旺盛的热情,这一点也使他与有些曾经有过学术经历的职业革命家不同,他比他们幸运:一直将学术生涯坚持到后,而且卓有成就。书中对很多历史细节以及人物精神盼刻画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文中所说,“随着本书对章太炎生平的叙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幅幅画卷也随之迤逦展开
民国时期卓尔不群的大先生们彼此间是什么印象?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本书选取了两个视角:一是大先生们的他述。即民国时期大先生们相互记录、悼念或者回忆性的文字,这些手文字,提供了许多后人无法体味的细节,展现了大先生截然迥异的形象。二是大先生们的自述。这部分内容涉及大先生们自小成长或一生中重要经历的部分,都是极其珍贵的了解他们的材料。 品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原来大先生们那么逗,那么可爱,却也那么不合时宜、不近人情……
本书由季羡林先生亲自编订,回顾了季先生的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德十年,牛棚经历,在北大的教育及他的学术的总结、人生的感悟、同病魔的斗争,是一本全面了解季羡林的生活与思想的好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很有借鉴意义,很值得一读。
本书以流畅的文笔,较为全面的叙述了柳诒征的生平事迹,展示了柳诒征通过刻苦自学、勤奋努力成长为著名国学大师的人生道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揭示了柳诒征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和治学精神。 本书立论充分,分析中肯,观点新颖。作为一本颇具学术价值的人物评传,填补了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魏邦良创作的《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记叙了胡适和蒋介石、丁文江、周作人、傅斯年、沈从文、高梦旦、千家驹、胡先骕等人的交往经历,《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试图以此为线索,通过特有的角度和鲜活的细节,追溯胡适精彩纷呈的人生,并在此基础上展现民国知识人光风霁月、和而不同的精神面貌。胡适和其众多的朋友政治上有分歧,学术上有纷争,生活上也不免有龃龉,但他们的友谊却从未中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是伏尔泰的信徒: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却尊重你发出的声音。《理直气和(胡适的交游)》中讲述了胡适与其同事、朋友之间的政治分歧、学术纷争,以及生活上的友谊、龃龉。胡适和朋友、弟子间到底有着怎样令人难忘的故事?胡适和朋友间那些虽温情脉脉但也不乏“思想上的交锋”的交往又会给今人带来怎样的启迪?在这部书中,你或
《蔡元培评传》以求实求信的科学态度及平实晓畅的文字,对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化、新学风、新学府的开拓者,作为“戊戌”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沟通者,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奠基者,以及作为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学贯中西的“通人”的杰出代表,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评价。读后使人对蔡元培这位“国学大师”“人世楷模”将有更为深切的认识,也使人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捩盛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国学大师南怀瑾如何教育培养子女?他为什么说自己没有学生?学佛只能吃素?如果您想寻找其中的答案,请阅读南一鹏先生的《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南怀瑾》。 本书作者南一鹏是南怀瑾先生子女中跟随南怀瑾先生时间长的一位。他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具体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南怀瑾先生立心高远的人生抱负,细致入微的言行家教以及作者终生受益的体会感悟,从一个平凡的亲人视角来解读一个不平凡的国学大师,新颖独到,令人难忘。
《贺麟评传》追踪考察了贺麟一生的学术生涯和心路历程,对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着力进行深发掘和准确评析,旨在如实展现其纵横现代中国六十余年的重大学术建树,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立论新颖,持论公允,材料丰富,理明辞达,为近年来贺麟研究的鲜有佳著。
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
本书以辜鸿铭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和学术成果与巨大贡献,系国内本辜氏评传,观点新颖独到、分析透彻深刻、语言生动流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先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对当下的青年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时宜的励志作品。他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时隔多年,然而他考上名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赴德),后回国求职(于北大任教),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走的路。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致青春"的一本书。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努力,希望这位勤奋的老知识分子、老留学生在向各位青年读者分享自己这段"人生路",能感染和指引更多的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季羡林先生用真实、质朴的笔触,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路,真实展现了其一生的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他从一个也曾叛逆的贫穷少年成长为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辉煌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