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同样无法摆脱其生活环境及人生际遇的影响。《繁星巨浪(物换星移卷)》向读者讲述了德加、莫奈、塞尚等艺术家的故事,并穿插呈现了同一时期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专业而个性化的解读。作者竭力展现艺术发展多元化的缤纷面貌,以艺术家个人为起点,其生活圈为平台,介绍了艺术进程与时代变迁的互动事件,让读者能更全面了解艺术与我们所处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遍访各国艺术都市,搜集*手资料,让读者能接近有温度的历史现场,呼吸时代的气息,坦然航行于艺术的长河。
《白崇禧口述自传》原名《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是白崇禧晚年完成的 后 项工作。从1963年2月开始,台湾地区 中研院 代史研究所先后派出科研人员访问白崇禧128次,时间持续了 4年,直 1966年11月24日白崇禧逝世前8天止。 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廷以 自校阅整理其口述记录稿,前71次的访问记录稿送白崇禧本人订正。 白崇禧从自己的家世说起,依次叙述他求学、从军以后几十年 身经历的大事,对统 广西、北伐战争、反蒋战争、抗日战争及全国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重要战役的经过、战略 署、作战形势、兵力配置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总结了作战经验和教训,并对 些重大 事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史料之详备,挖掘之深入,细节之丰富,是口述史中 为少见的,为 现代史研究, 别是 现代军事史和国共战争史研究 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 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 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 不管是萨冈,还是王小波,还是苏曼殊,伊丽莎白·泰勒…… 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 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
有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历史记录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学昭编著的这本《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以吴宓的日记、书信、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二人从哈佛同窗、清华同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鱼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书中细致人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真切反映了他们对世局及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思考,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终身坚守。 作为二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亲历者,吴、陈二人的生平折射出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的真实情景。书中先后登场的中外知识界人士多达二百几十位,以王国维、梁启超为首的几代知识人,皆留下鲜活的身影。 全书资料毛窟翔实,文风清新朴素。对二十世纪思想文化史及学术史
蒋月泉,评弹艺术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博采各家所长后自成一家,创立在评弹曲调中传唱最广、影响的弹词流派唱腔“蒋调”。他与众多评弹艺人将形成于苏州的评弹在上海发扬光大后,不为盛名所累,离开大上海,辗转小码头,在摸爬滚打中,终成一代“大响档”。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整理或创作的《玉蜻蜓》、《白蛇传》,中篇《林冲》、《要把淮河修好》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将评弹艺术带入新的高度,并使蒋派艺术成为评弹中最重要的流派。《菊坛名家丛书·评弹系列·皓月涌泉:蒋月泉传》作者使用大量一手材料,从历史的角度,以文学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一位“为艺术而艺术”的评弹艺术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