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年谱系由潘中华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蘀石,一号万松居士,嘉兴秀水人,是清代乾隆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他年青时跟随陈书学习画法,后来到京城蒋溥家坐馆,又受到恒轩指点,主要画兰、梅、竹、松等草木花卉,风格以水墨写意见长。钱维城于同代人中,山水推张古渔,闲写则推钱载。他在诗歌方面成就更是不凡,尽管在同代人中少有知音,后世却公认其为乾隆诗坛独树一帜之人。钱载科场晚达,四十余岁考中二甲*名进士,从此仕途坦荡,由进士入仕翰林院,一直做到礼部左侍郎。因而有关系往来的人多为当时显贵才俊,如成亲王永瑆、蒋溥、邹一桂、董邦逹、英廉、张庚、罗聘、金农、翁方纲、张宗苍、袁枚、沈德潜、钱陈群、梁同书、陈兆崘、马曰琯、沈大成、王昶、王鸣盛、钱大昕、朱筠等等。年谱旨在全面展现钱
文廷式是我国近代 爱国诗人、词家、学者,积 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本书通过对文廷式一生之行旅做出了翔实可信的描述,展示了文廷式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为晚清历史、文学等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人,清代文学家。桐城派是清代以下 重要的古文流派,影响巨大,方苞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是桐城派 重要的作家。方苞为学以程、朱为宗,提倡古文“义法”,追求道文并重。文风简严精实,古文写得雅洁自然,富有感染力。方苞的成就不 于古文创作,其作为官员、学者、选家,事迹亦多,只是为文学声名所掩盖,受到关注相对有限。现在这部《方苞年谱》,即力求通过充分的文献调查与考证,全方位、多面向地呈现方苞立体的历史形象,为读者了解方苞生平、所处时代、桐城源流提供一份扎实可读的材料。
宋祁(998-1061),字子京,小字选郎。北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有《新唐书》列传、《景文集》等著作存世。《宋祁年谱长编》采用编年的方式以理清宋祁生平事迹为目标,展现其读书、从政、交游、文学创作等活动。本书按年编撰,列出宋祁一生事迹,并略作考证,其相关材料附后,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正文、附录。(一)前言部概述宋祁的生平、交游,评议宋祁其人、其诗、其文及文学思想。(二)正文“谱前”部分考察宋祁的字号、谥、籍贯及世系。“谱文”部分设时事、事迹、二栏,全面细致地考订宋祁行实、交游、文学创作等活动并 限度地汇集资料。“时事”栏。记当年政局变化及 外大事。“事迹”栏考证宋祁生平、仕宦、著述及交游等,诗文、史料依据附后。 (三)附录选录宋祁传记相关资料。
张君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后改名“民主社会党”)的领袖。本书系部详细记述张君劢生平和思想发展史的编年体著作。全书采用资料性、学术性和传记性相统一的编撰原则,以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大量使用档案资料和日记资料,并充分汲取近年来的新研究成果,还原和再现张君劢丰富多彩、命运多舛的一生。许多史料是近年来从中国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新发现的,笔者经过研究考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澄清了过去一些出版物中关于张君劢生平研究的失实记载。
本书详述谱主行状,包括谱主家世、思想、生平、交游及诗文创作情况,这是年谱的核心部分。介绍与谱主相关的时政,以与谱主的生平活动及诗文创作互相参证,从而揭示出文人创作活动与社会政治环境之关联。考订相关作品,通过诗文与正史、笔记、金石等互证,以印证行状无一事无来历。辑佚相关作品,结合作品对现存年谱或类年谱进行补正,全面展示谱主家世、生平及诗文创作情况,以图对元结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详述谱主行状,包括谱主家世、思想、生平、交游及诗文创作情况,这是年谱的核心部分。介绍与谱主相关的时政,以与谱主的生平活动及诗文创作互相参证,从而揭示出文人创作活动与社会政治环境之关联。考订相关作品,通过诗文与正史、笔记、金石等互证,以印证行状无一事无来历。辑佚相关作品,结合作品对现存年谱或类年谱进行补正,全面展示谱主家世、生平及诗文创作情况,以图对元结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以纪年方式编排,由王个簃行状事略、自民国时期直至晚年所有艺事活动的引证文献、诗书画印等创作作品的着录、附录四部分组成,重新梳理了艺术家之间的相互连带关系、书画团体组织的成因、没落,切实反应艺术家个
习之编著的《吴晗年谱(著述篇上下)(精)》,所描述的是从1915年吴晗六岁“立地成诗”之时起,至1966年2月23日他给他的侄儿吴昆写出的很后一封信函之时止,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所发生的有史可查的吴晗
本文综合迄今所见各类文献与研究成果,以年谱的形式,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尝试对张弼生平作一 为完整也 为全面的梳理。 年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考述张弼从出生到四十一岁的成长求学经历,中编谱系张氏四十二岁登进士第后以京城为主的朝官生活,下编展现张弼五十三岁出知南安府後的为官事绩以及致仕归家後的生活图景。谱前有“凡例”和张弼“传略”,谱后附“张弼别集版本再考”和“征引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