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 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 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
梁思成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 1937年夏,他们刚刚结束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勘访,回归途中,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之后他们和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从北平、南京等地流亡到长沙、昆明,在 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在长年的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之中,他们不离故国,守望相助,穷且弥坚,在各自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 成就。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 作品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
阿涅斯?瓦尔达,是大胆无畏的影坛先驱,也是常青的“新浪潮祖母”,更是西方电影史和女性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之魂”。她的创作生涯超过60年,90岁高龄之际仍在进行新的尝试,影响了无数影迷和后来者。她以丰富自由的形式、自然却深邃的表达诠释着电影艺术的真谛。可以说,瓦尔达即创造力和生命力本身。 本书是瓦尔达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62—2008年间她接受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整轨迹和诸部作品,涉及她与“新浪潮”、好莱坞、女权运动、不同社会人群、爱人及家庭间的关系。在瓦尔达跨越半生的讲述中,我们得以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影像传达的深意,她对电影的热情从何而来,为何总能从日常中捕捉生活的奥秘,并“在不可能的地方发现美”,而作为边缘的艺术家型导演,瓦尔达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和苦涩,她从创作
以下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名: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 定价:99.00元 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08690322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 史蒂夫?6?1乔布斯、比尔?6?1盖茨崇拜的跨界创新奇才;《史蒂夫?6?1乔布斯传》作者力作,好莱坞高价竞得本书电影改编权;比尔?6?1盖茨撰文*,2018年盖茨夏季书单头条* 《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图书畅销书榜首*;*
内容简介 在这本非常成功的新版中,哈罗尔德·C.勋伯格通过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篇章,将作曲家——从蒙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的调性作曲家——逐一做了介绍。作者认为, 音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着联系。 勋伯格把读者带到一个更近的距离去了解这些作曲家们,进而更加理解他们的音乐。为此,本书把叙述重点更多地放大作曲家的生平细节上,而缺少对音乐作品做技术分析。 本书把“严肃音乐”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中——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肖帮、威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丰富的织锦。
保罗·基德尔著的《建筑师解读伽达默尔》以简洁而易懂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德国 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rner)的著作,重点关注伽达默尔哲学中对建筑师、建筑教育工作者及建筑理论家 有影响力的部分。 伽达默尔的艺术哲理特别重视“游戏”这一行为,因为“游戏”发生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他吸取导师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反思了艺术中的意义和象征主义,又将海德格尔的思想引向了新的方向。他的解释理论,即“哲学阐释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方法,可以理解过去对现今的影响,可以在不断求新的方式中活用文化的历史。 伽达默尔的思想为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建筑史学家以及这些领域的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这个天地充满了理解的可能性,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或者否定建筑历史,而是带着建筑历史
理查德·科因著的《建筑师解读德里达》再度审视了雅克·德里达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德里达曾以某种方式被邀请参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场特殊的建筑实验,即我们所知的解构主义。请他证明解构主义的合理性,并给予支持。德里达无疑协助了这场实验,调整了他的思想以适用于解构主义。他和建筑师、建筑的对话也成为德里达思想遗产的一部分。本书可以看作对德里达与建筑互动的一次回顾,但本书就他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一种略微不同的思考,同时特别关注了建筑教育方式与建筑实践方式。 这样一本简要的入门书,对于建筑系学生与建筑实践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本书就德里达思想如何融入对建筑产生影响的知识体系中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述。
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1906—1998年)是20世纪 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之一,在逻辑学、科学哲学、认知论和美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雷梅·卡德维拉-韦宁著的《建筑师解读古德曼》介绍了古德曼哲学中与建筑和建成环境有关的主要内容。 古德曼在他的主要美学著作《艺术的语言:通往符号理论的道路》(1968)中特别讨论了建筑,此外还有两篇论文《建筑如何表义》(1985)和《论占有城市》(1991)。他在《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1978)中的主要哲学概念也适用于建筑。古德曼思想尤为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建构因素:并不存在既定不变的世界,而知识和现实在不断被建构和重构。其他理论,比如解构,明确要求打破现代准则,但古德曼关于构造世界的概念为理解多元的现实何以构造和再造提供了积极、建构的方式。 古德曼论述建筑的思路不仅与向理解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