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抒情,而抒情传统恰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近年来,在一批海外重要学者的推动下,抒情传统理论焕发生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台港等海外华文研究等许多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具有引导意义的理论话题。有鉴于此,两位海外知名学者王德威和陈国球通力合作,编成《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意在对抒情传统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反思。 《抒情之现代性:“抒情传统”论述与中国文学研究》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抒情传统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抒情中国、内向美典、歌诗言志、大道多歧、宇宙诗心、远方声音、仿佛有光、境界再生、理论演出、颠覆传统、今之视昔凡十一辑,从大量文献中精心辑录了学者鲁迅、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
吴言生、辛鹏宇编著的《佛禅大智慧--禅诗名篇一百首》由国际佛教禅修学会(IZBA)荣誉出品。 名家妙赏,感悟佛禅智慧;禅韵诗心,净化浊世心灵。 本书选取了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禅诗名篇一百首,这些禅诗代表了禅诗的最广影响和最高成就。它们语言生动,比喻奇特,运思神妙,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感悟深刻。每一首诗都是一扇门,都通向了开悟的世界。 书中对每首禅诗都进行了翻译和讲解。简明流畅的译文,慧眼独具的诠释,揭示了禅诗的思想内涵,读者走入佛禅大智慧的世界。 阅读本书,您可以感悟佛禅智慧精髓,掌握人生幸福真谛,找到心灵快乐密码,开启幸福喜悦之门。 现在,让我们一起,伴随着这些优美绝尘的文字,跟随高僧大德一起,走进禅的世界里,走进禅的喜悦里。
《阁楼人语( 读书 的知识分子记忆)(精)》收录了1984-1996年这13年间100余篇《读书》杂志的“编后絮语”,是关于人文刊物《读书》的历史记录。沈昌文先生任《读书》主编多年,这些文章涉猎广泛,思想敏锐,文采飞扬,对中国思想界、文化界、读书界诸多话题娓娓道来,既记录了八十、九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精神与学术的发展轨迹,也全面反映了那一历史时期的出版、文化动态。
《龙与少年游:江南随笔精选》是江南结集的随笔散文集,从2002年江南出道,到2014年,跨度12年的心情随笔,勾勒出一条完整的时间线。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到江南从网络作者到现今的作家的成长轨迹。 《龙与少年游:江南随笔精选》精选50余篇篇目,以作者的成长地为顺序,依次以“合肥篇”、“北大求学篇”、“美国留学篇”、“上海奋斗篇”以及“北京事业篇”等等,还原出江南的少年时代、留学岁月,以及海外归国后在国内的种种人生际遇。虽是散文,但一气呵成地读下来,便拼合成为江南的人生故事。此外,另附有江南所著的书的序、跋等经典美文,使你在阅读时,跟随这些熟悉的文字,逐一回味他笔下的经典作品和瑰丽世界。这本书,是江南迄今为止的小半生,也是给读者较好的励志书!这是江南结集的随笔散文集,从2002年
简媜说在《微晕的树林》里,“或爬梳寻常事理、提炼生活滋味,或怀想乡园旧情,或闲话旅行、阅读之所见所思,或变奏为小说化寓言,或归返自身记述成长、创作、梦境之体会与感悟……”这是一部简媜记录自己寻常生活、怀乡、旅行、阅读经历和体验,构思精巧的散文集。
《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届至第六届)》主要内容包括:走进思想的竹林、坟上葵花开、北京断章、青杏枝头、利公墓前的沉思、尖叫的爱情和其他、从石河看内战、故乡在晚风中、大德之旅、走失在历史迷宫中的背影、忆秦娥、扇嘴巴子的故事等。
2016年春,作者远赴加尔各答的辨喜大学访学一年。在此期间,作者遍访了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各种道院、洞穴与静修林,兼及无数的佛地圣迹圣所、名人故居旧宅等。古印度与古中国是齐名的东方伟大文明,更好地认知印度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作者在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的漫游中,对现代印度的自然风光、民土风情、艺术文化等角度展开了全方位的观察,并将其与中国文化、现代文明的思考有机融合,呈现了一场娴静动人的文化精神之旅。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礼拜六派”创始人之一,的翻译家、作家、出版家和电影评论家。在思想上他实践“新旧兼备”的改良主张,将国粹与西化熔于一炉。其小说创作颂扬“高尚纯洁”的爱情,同情妇女与弱势群体;形式上文言与白话并重,传承中国抒情传统,借鉴西方小说技巧,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价值。他通过“影戏小说”等引进西方电影观念,为中国早期电影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瘦鹃与紫罗兰的爱情传奇,事实与虚构交错,反映了民国时期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复杂性。同时,周氏及其同人把紫罗兰打造成文学杂志的品牌,以传统名花美人的审美意趣打造时尚女郎的形象,藉以传播现代物质文明,给市民大众带来美好明天的憧憬。
熊的前足和人的手,在德语里使用的单词是不同的。那么用人的语言进行讲述的熊,又会如何称呼自己的手呢? 《和语言漫步的日记》是用日德两种语言写作、游离于母语之外的作家所作的“自我观察日记”。在各地旅行的日子,可谓是和语言一起漫步的日常。与语言相逢、游戏,思考、创造语言,在那里蓦然显露出的是怎样的世界?让我们“体感”作家思想的一册书。
《人间至美是清欢》是一部关于人生哲理的散文集。作者尤金 奥尼尔善于吸取各个国家的各个时期的艺术精髓,作为一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间至美是清欢》是尤金 奥尼尔著作生平中的散文作品集。 《人间至美是清欢》一书分“人生故事”“戏剧论”“书信”三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展现都可以让读者从这位神秘剧作家的坎坷人生、戏剧思想中领悟到生活不易、追梦艰辛的真谛。 《人间至美是清欢》一书作者文笔简练精粹,书中所叙形象生动,鲜活玲珑,极具阅读性,是广大文学、散文、戏剧爱好者的一部散文著作。本书为尤金 奥尼尔人生哲学思想的精华,是从他丰富的人生历程中凝练出来的z为精粹的养分,是人生中z为炫目的一道光彩。
李慈铭是晚清颇具文声的名士,他很为人熟知也被视为很重要的作品,即是积四十年心力所成数百万言之《越缦堂日记》,所记不唯个人经历、家道亨困,兼载国典朝章、旧闻掌故,据之可窥学术人心与时局世风之变,不可等闲相视。是故李慈铭殁后不久,其师友、故交、弟子等即两次合力促成日记付梓。樊增祥私藏之李氏部分日记向未刊布,及其谢世,手稿亦下落不明,半世纪后偶现北京市文物局库房,燕山出版社乃线装影印五百部,依签题仍称《郇学斋日记》,前谒赵珩先生时获示此书,并闻述原委。 对于李慈铭之撰写日记,鲁迅即谓是在当作一部著作来写,因本有公布的打算或传世的意识,故从中能够“时时看到一些做作”。倘以此般眼光审视,相较李氏日记而言,其手札似更见自然。现实生活诸种具体遭遇和困境,李慈铭须得应对解决,在此应对解决
在这本书新修订的书里,除了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同时增加多篇新的内容和篇章,读来令人拍案叫绝!n
《给孩子的心灵成长书》精选季羡林先生48篇适合孩子阅读的散文佳作,内容或描绘自然万物,或记叙游览胜景,或追忆亲友故人,或抒发人生感悟,语言平实,充满哲思,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成长。 其中,《清塘荷韵》《幽径悲剧》《月是故乡明》等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雾》《海棠花》等文章被列入中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在敦煌》入选央视《朗读者》节目,得到读者广泛传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阳光也有风雨,孩子的每一次经历,都是心灵的养分。打开本书,希望孩子们通过一篇篇真挚的文章,学会欣赏生活的每一个可爱之处,学会感恩与珍惜,学会思考,感受生命里每一个美好的片段,让心灵自由成长。
本书主要收录作者所收藏的重要明清精椠名抄40余部,在向读者展示善本秘籍的同时,在版本著录与鉴定上,承继书志学的优良传统,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张、墨色、装帧、序跋、印章等方面确定雕版年代,审定版本之优劣,包含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除此之外,还讲述了每种图书背后所隐含的逸闻趣事,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作者还为每部书精选若干幅具有代表性的书影,图文并茂,可谓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志学佳作。
《自在普陀山》是作者徐荣木,多次去普陀山所创作的游记散文。 《自在普陀山》图文结合,既有对普陀山各旅游景点的详细介绍,又有作者及朋友游玩普陀山的故事。作为舟山本土作家,作者没有单单停留在景色和记忆层面,其呈现给读者的是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海岛文化风。文笔通俗晓畅,适宜作为大众读物。
《弘一法师书信全集》收录弘一法师书信计1154通,对所录书信的写作时间、发出地点,均作分析、勘误、订正,务期准确、合理。全书共录信札1154通,勘误、订正近三分之一(附案语并说明勘误、订正原因)。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弘一法师与友人之间书信往来的真实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