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先生的没骨、泼墨、泼彩画,经常在题款上称「吾家僧繇所创」;原来早在唐代的王洽和明代李日华已有:「泼墨用墨之微妙,不见笔径,如泼出耳」之说.后来「泼墨」泛指笔势奔放的水墨淋漓画法.北宋米芾以点作皴,打破以线画皴之法,也算是一种泼墨之法.后来南宋牧溪、梁楷、明徐渭、陈淳都以泼墨见长在人物、花卉上,粗笔浓墨的写意 技法,影响后代观念甚巨. 大千先生正视当代绘画潮流,看到瑞士、奥地利幽美景致,新思维新观念顿时成型;在1957年目疾以后,逐渐以粗笔代替细笔;于1960年代开始泼墨再进化至泼彩创作.他笔下的瓦浪湖、爱痕湖,不见皴法,过往画山写树的章法全被放弃,以泼墨为先,后来在墨韵间,掺入石青、石绿,绝妙的泼彩呈现出画面.泼墨泼彩酝酿出幽深而神祕境地,运用对墨色的浓淡渲染充分掌握,加上色彩的流动,空白的处理,色阶的层次,画面变得丰富
张大千先生的没骨、泼墨、泼彩画,经常在题款上称「吾家僧繇所创」;原来早在唐代的王洽和明代李日华已有:「泼墨用墨之微妙,不见笔径,如泼出耳」之说.后来「泼墨」泛指笔势奔放的水墨淋漓画法.北宋米芾以点作皴,打破以线画皴之法,也算是一种泼墨之法.后来南宋牧溪、梁楷、明徐渭、陈淳都以泼墨见长在人物、花卉上,粗笔浓墨的写意 技法,影响后代观念甚巨. 大千先生正视当代绘画潮流,看到瑞士、奥地利幽美景致,新思维新观念顿时成型;在1957年目疾以后,逐渐以粗笔代替细笔;于1960年代开始泼墨再进化至泼彩创作.他笔下的瓦浪湖、爱痕湖,不见皴法,过往画山写树的章法全被放弃,以泼墨为先,后来在墨韵间,掺入石青、石绿,绝妙的泼彩呈现出画面.泼墨泼彩酝酿出幽深而神祕境地,运用对墨色的浓淡渲染充分掌握,加上色彩的流动,空白的处理,色阶的层次,画面变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