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绘制一张流程图,就能更好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进度,便于全面管理;画出学习主题的结构,就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从而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学习内容。 图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认知科学家是如何说的?教师又该如何运用它来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呢?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本书介绍了信息组织图(Graphic Organisers)背后的认知理论,展示了30余种图示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呈现了50多位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的真实案例,以及将图示与其他教学策略结合使用的指南。 本书图文并茂,轻松易读,助力师生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实现高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本书是一本关于幼儿园STEAM教育活动如何开展的参考用书。书中共收录了3~6岁幼儿STEAM教育主题方案3篇,专题案例15篇,活动案例15篇。其内容以 追随兴趣,探究生长 的教育理念,围绕生命与科学、技术与发明、环境与气候、物质与空间、人文与艺术等五大类别展开,每个项目根据探究活动内容的涵盖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将活动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主题探究活动和专题探究活动;又结合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顺序,每个项目的开展按照 问题导向 和 项目导向 两种探究模式完整地呈现STEAM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师和参与幼儿STEAM教育研究的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数字教育的深化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引擎和创新动力。扎根中华大地,教育领域全方位探索数字教育,一系列生动鲜活、极具特色的实践在身边持续涌现。乘数字教育变革之东风,汇各方之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国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学成果奖有关获奖者以及代表性地区,征集数字教育创新实践案例,从全国范围遴选一批代表性案例,全方位展示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成果,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创新、育人模式探索、教育评价改革等多个维度,呈现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实践,为数字教育深化发展引路。
本书是一本面向中学生的简明的数论辅导书,高屋建瓴地总结出了中学数论中的重要知识点(如数的整除性、同余、数论函数、不定方程、连分数等),对中学数论的定理、概念等结合例题和小故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提炼、编创了一些特别能启发思维的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可在中学数论的知识和方法等方面有所收获和得到启发。本书适合中学生学习,也可供中学数学教师参考。
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系列图书,是旨在对幼儿深度学习进行学术研究的探索性著作。 本系列图书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英。自2018年7月作者获批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批准号:18YJA880086)以来,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作者带领研究团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系列图书是这一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展现,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展现。 《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实践篇》包含了从全国各地各类型幼儿园中精选出的30个幼儿深度学习的案例,分为游戏类案例和生活类案例两大部分,是作者带领研究团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丰硕成果。 随着人类跨入学习型
丛书记录了吴正宪老师50年来的教学实践,整体设计,精心研磨,每本书分别聚焦小学数学一个领域某主题下的关键课,这样整套书几乎涵盖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关键课。丛书以2022版课标为指导思想,努力体现新课标的新要求,从内容结构化的整体视角呈现教学活动,通过 走进吴老师的课堂 与同伴论课 吴老师开讲 专家说 等板块深度解读新课标,解密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让吴老师更加 可学 ,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圆》:本书围绕小学数学 圆 单元,从四个板块对结构化单元教学展开探讨。第一板块 走进吴老师的课堂 ,吴老师引导学生在画圆中感悟 一中同长 的本质,在周长和面积探究中实现 化曲为直 的经验迁移与极限突破,发展思维能力。第二板块 与同伴论课 ,教师团队聚焦课堂,挖掘教育智慧,探寻可改变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力量。第
入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教育专家李玫瑾、陈一筠、孙云晓、宗春山 倾情推荐。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心理咨询以及做好班主任兵法,最细致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与叛逆期学生过招,最靠谱最实用的教育攻略。本套书是教师和师范生的学习读物,班主任培训用书。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是一位教学30多年的一线教师,对自己教学经历和师生关系思考后做的总结。全书用最平实的语言,最丰富的案例,为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如何做班主任倾情支招,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观点。有助于教学一线教师和教育专业学生理解教育,赋予全新的力量,让教育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更顺利地做好教师和班主任工作。 《凭什么让
《科学教育研究手册(扩增版)》是一部体量巨大的综述类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包含六大主题:科学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学习 总论、科学学习中的多样性和公正、科学教学、科学课程与测评、科学教师培养。每个主题下包含3 13章,共44章,每章的作者都是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下卷包括后两大主题,聚焦于科学课程与测评,以及科学教师教育,共计18章。这部学术巨著以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为素材,对该领域已有研究进展进行了全方位回顾和综述。读者既可以看到研究者在探索和回答科学教育研究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也可以找到科学教育中一些关键问题的答案,以及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本书从当代的教育视角出发,聚焦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根据数学不同内容领域和不同领域中具体的数学主题,在数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融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实施、真实教学现象的重现、教学工具和技术的运用等等,分析探讨中小学生如何学习数学,以及教师如何基于具体的数学内容,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运用相关教学概念和要求,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本书针对中小学阶段的各个数学课程内容主题,详细说明了如何规划该主题的学习进度,以及如何通过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该主题的内容。手册中有大量真实的学生学习示例,对常见问题和挑战进行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和评估策略。
《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贡献》一书阐述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如何为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课程和教学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本书论述了为什么科学教师需要了解他们所教学科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丰富科学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历史视角,本书向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揭示了科学知识的基础,科学与哲学、形而上学和数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与重大社会事件(包括欧洲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本书深入论述了关于建构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科学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学探究、价值观、教师教育等观点。20周年纪念版中新增了四个章节 启蒙传统,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与光合作用,科学、世界观和教育,科学的本质;本书还包括1,300篇参考文献,为该领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教育研究手册(扩增版)》是一部体量巨大的综述类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包含六大主题:科学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学习的总论、科学学习中的多样性和公正、科学教学、科学课程与效果测评、科学教师培养。每个主题下包含3 13章,共44章,每章的作者都是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上卷论述了前四大主题。这部学术巨著以高质量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为素材,对该领域已有研究进展进行了全方位回顾和综述。读者既可以看到研究者在探索和回答科学教育研究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也可以找到科学教育中一些关键问题的答案,以及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致青年教师》 本书是著名特级教师吴非力作。在书中,吴非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提高专业修养,教师心中要有阳光,要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 吴非就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他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他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自己还做得不够,哪些问题还在深入思考 今天应该如何做教师,吴非以自己30年的经历作了回答。因为真实、坦诚,本书格外打动人。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诸多观点,引起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 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 读者纷纷撰写读后感、在网络上发帖交流,各种教育报刊大量刊发这本书的书评、书摘。 本书于2010年6月出版,五年中印刷21次
《课本中的红色印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收藏的历版珍贵教材为基础,梳理展示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科教材中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同时展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本书面向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引导读者更深刻理解教材厚植爱国情怀、立德树人的编写意图,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主题教育与理论宣传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资源。
中华文化启蒙主题阅读资源活动方案 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发中心学前教育研究室基于多年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以教 育 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为指导精神,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编写依据,精选适合幼儿阅读的民间经典故事、童话、传统节日故事、科学故事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内容,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一套实用性很强的综合主题活动方案。本套方案能有效支持教师依托图画书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并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文化启蒙熏陶,成为具有中国文化自信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