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教育的质量,不应仅仅基于教师们的学科水准、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还应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对此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本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书尽管特别强调“教”的心理学原理,但是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论述占据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是教的基础”的思想。 从本书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三个领域的专家集体努力的结果。编写者之间的这种良好的学术结构搭配,或许是本书“有活力”、“接地气”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秉持了“实用”定向。正如作者在序言部分所指出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一直饱受诟病,读者要么批评它
改善教育的质量,不应仅仅基于教师们的学科水准、价值观和职业目标,还应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对此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本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书尽管特别强调“教”的心理学原理,但是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论述占据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是教的基础”的思想。 从本书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三个领域的专家集体努力的结果。编写者之间的这种良好的学术结构搭配,或许是本书“有活力”、“接地气”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秉持了“实用”定向。正如作者在序言部分所指出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一直饱受诟病,读者要么批评它
第3卷包括《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 《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有杰作中的一部精品,曾获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和乌克兰教育协会一等奖,被再版多次并译成十几种语言文字,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这部著作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其中有沉思,也有焦虑、担忧和不安。他说:“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22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他还说:“什么是我生活中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爱孩子。” 《公民的诞生》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的姊妹篇,谈论的是对少年(10—15岁)的教育问题。作者认为少年处在一个社会公民的诞生期,必须从各方面对他们加强教育,才能把他
本书包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两部经典著作《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1.《帕夫雷什中学》 此书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个人经验写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二十余年,其中包括多年担任校长的工作经验总结。该书不仅在苏联多次再版,还在国外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出版。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无物的泛论,也不是事实材料的堆积,而是以论统实,寓论于实。它结构严整,条理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作者的基本教育信念。 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至第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作者的见解。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之后,人们便会领略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