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杜威为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创始人。本书选译的是杜威早期的六部教育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其中,《我的教育信条》是杜威早期教育理论的纲领性著作,预示着他后来大部分教育著作的内容;《学校与社会》是杜威早期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影响最大;《明日之学校》为杜威与其女儿合著,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述,实际为 今日之学校 ,因其代表新学校未来发展的共同趋势,所以取名 明日之学校 。
本书主要收录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份份浓浓的爱意,一盏盏点亮未来的灯,一束束温暖的光,都源于平日的记录。生动的故事,记录的是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折射的是教师的责任与理想,蕴藏着教师的智慧与情怀。
《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是著名教育家孙维刚的力作,自1980年起,孙维刚开始进行从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六年一循环,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书中介绍了作者在教学和教育上的思考做法,以及从中总结出的经验。书中指出作者在教学和学习上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六个方面:站在系统的高度传输和接受知识;更着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题不在多但求精彩,学会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从初一年级开始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等。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人”的问题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他的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他的工作的方方面面。《苏霍姆林斯基育人系列名著》共10卷,聚焦他的“育人”思想和实践,包括《做人的故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关于人的思考》《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要相信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
《教育的挑战》旨在把脉教育转型的大势,勾勒我国学校教育变革的图像。针对我国的教育现实及其发展愿景,展望学校变革中的实践性、理论性、政策性的课题,围绕改革实践中困惑的教育现实问题,展开理论探讨,提供种种思路。
本书将和钟启泉的两本经典著作《课程的逻辑》,《教育的挑战》组成一个系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改革展望。内容将关注:核心素养,脑科学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并展望学校教育的改革。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学科教学的发展及其课题;从学习科学看“有效学习”的本质与课题;脑科学为学校教育的转型提供理论基石等。
本书系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茅子芳一生俏色印章设计及制作经验的总结,约7万字,图约160幅,内容包括印章材料、雕刻工具、雕刻工艺流程、创作题材、作品设计、作品解读等,系统全面。书稿紧密联系实践,极具实用性。俏色又称 巧雕 ,就是利用石料上多种天然颜色、纹理、自然料形以至料中含有的杂质、砂石、砂斑等,经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雕刻。俏色印章是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艺术品,对设计制作者的要求较高。本书作者茅子芳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在学习、工作中特别注意文化修养的提升,这在工艺大师里面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俏色印章制作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观书稿,从相料到设计,处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体悟和巧思,以及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作品解读,则结合创作,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娓娓道来,蕴含了作者的生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系列丛书针对我国的教育现实及其发展愿景,展望学校变革中的实践性、理论性、政策性的课题,围绕改革实践中困惑的教育现实问题,展开理论探讨,提供种种思路。《课程的逻辑》:旨在寻求课程发展的逻辑,梳理我国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范式的改革步课题。 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瞄准“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基于“课程”而实现的“教学”,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验到的“学习”,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系列丛书针对我国的教育现实及其发展愿景,展望学校变革中的实践性、理论性、政策性的课题,围绕改革实践中困惑的教育现实问题,展开理论探讨,提供种种思路。《课程的逻辑》:旨在寻求课程发展的逻辑,梳理我国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范式的改革步课题。 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当今时代课程发展的逻辑。瞄准“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基于“课程”而实现的“教学”,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验到的“学习”,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