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章溯源直觉的历史,重点梳理了古代直至十九世纪的直觉认识。第二章综述20世纪的直觉研究,对几位知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直觉观点做了介绍。该章阐述的直觉与女性的话题也十分有趣。第三章继续对直觉进行分析与论证,考察了直觉和表象、即时性直觉、直觉和意志、直觉的领域、直觉与熟悉的关系。第四章论证了直觉模式。相对前三章而言, 从该章开始, 所述内容更加具体,易于理解。第五章讨论了如何强化直觉模式。本章阐释的接受、接受性、理解等词语在诺丁斯的后续著作中都是核心术语。第六章主要阐述在课程与教学中,学习主题应当以能够强化直觉的方式进行编排。第七章是诺丁斯认为的重点章节。依据教育博爱的定义,诺丁斯指出,直觉和爱在学习环境中以三种特定的方式互动。第八章主要讨论了直觉研究的进展,包括研究成果、重
近几年来,随着脑研究的逐步深入,原来被我们奉为真理的许多观点,现在已经被新的脑研究成果推翻了。相应的,人们对学习机制有了更新、更深入的理解,新的学习科学逐步浮现出来。在脑研究与学习科学研究方面,以OECD、美国、日本等为主要代表,形成了国际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的热潮,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以OECD的研究成果最具影响。 OECD的脑科学与学习科学研究项目依托OECD自身雄厚的财力,整合了国际上优秀的研究人员,并不断发布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是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系列丛书的出版。这一系列的第一本《理解脑 走向新的学习科学》(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Towards a New Learning Science) 是在OECD一系列研讨会基础上编写完而成的,主要澄清了以往的学习科学中存在的谬误,并呈现了重要的脑研究成果及其教育意义
本书收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百所高校的校训、校徽、校歌,并对校训、校歌和校徽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和介绍。力图全面梳理高校校训、校徽、校歌蕴涵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高校的历史传统与风格特色,培育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有名教育学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周洪宇教授在全面细致研究陶行知著作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标准》,以教师素养推荐的六大领域为纲,精选陶行知对这六个方面的论述,对教师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修为极有帮助,是一部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教师可常备的书籍。
教师流动论主要论述了教师流动的本体理论、教师流动的理论基础、国内外教师流动的状况,教师流动的制度,教师流动的机制,教师流动的伦理,教师流动的文化等内容。该书在教育公平、资源整合、流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有名教育学学者、陶行知研究专家周洪宇教授在全面细致研究陶行知著作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标准》,以教师素养推荐的六大领域为纲,精选陶行知对这六个方面的论述,对教师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修为极有帮助,是一部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教师可常备的书籍。
本书概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并从整体规模和地区差异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发展现状;梳理并描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和资助现状,并总结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比较了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情况和财政支持的模式,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政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探讨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财政支持和财政支持制度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分类管理是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书研究成果可为民办高校统筹规划机制健全、分类标准制定、法人属性界定、师生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整体性的方案。此外,本书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经济理论和民办教育发展理论,并在完善民办高等教育
本书系钱穆先生谈论为学之方法与门径的专门著述。钱先生在书中首先谈到孔子与朱子谈论读书的内容,后又列举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等近代名儒谈论读书的言论,并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读者可由此获知治学之源流。后几篇,钱先生从当身感触谈起,希冀好学之士取而为法,获得为学之一门径。
宋庆龄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国际上公认的 20世纪*伟大的女性之一 。 保卫儿童、关心儿童的成长、重视儿童的教育工作,是她一生思想和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她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她将自己丰富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领导和发展了我国儿童教育事业。正如她自己所说: 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称她为 全体中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祖母 。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她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充实了我国教育思想的宝库。《宋庆龄论教育》一书,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编入宋庆龄论述教育的文章、题词、讲话、书信等223件。这是一本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的教科书,将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 本书书名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胡启立同志题写。
本书是编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以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为线索,主要介绍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规律与原则、课程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评价及教学艺术与风格等内容。本书旨在突出针对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编写过程中采用案例引导、实践课堂等方式突出其实践性,同时也关注教学理论的拓展。教学理论能否重新焕发生命、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使教学理论从 自在 走向 自为 ,唤醒教师的理论意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基于上述考虑,本书既可作为高师院校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学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