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材新颖,丰富多样,注重实效,全面培养读者各类文体翻译能力。 2. 讲解与分析详细透彻,深入到位,帮助读者掌握各种翻译技巧。 3. 注重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真正提高读者翻译水平与实践能力。 4.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及时运用与复习所学翻译技巧,夯实基础。 5. 英汉双向语篇翻译,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英汉表达的异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口译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口译朝着职业化的方向转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每年一度的广交会、国际电影节、电视节、啤酒节等都需要大量的联络陪同和商贸洽谈口译人员,然而与此相关的教材较少,《接待与洽谈口译》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实际需要。 本书为《会议口译》的姊妹篇,主要针对联络、陪同、接待、贸易洽谈、商务沟通等方面的口译工作而编写。和会议口译不同的是,接待与洽谈口译不是对长篇的会议发言进行同声传译或交替传译,而主要是对双方的会话进行口译,因此本书的英文名称为BilateralInterpretin9。由于这类口译接触的多为会话类口语体,口译人员不必掌握笔记技巧。一些非正式场合对译文内容的要求相对宽松,有时介绍大意即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待
本书将利用翻译理论、教学理论(包括外语教学理论、一般教学理论和翻译教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包括英汉对比、语篇分析、语用与认知、语义)、生态理论等对本科翻译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探讨。本书首先回顾中国历史上翻译教学的发展脉络,总结的规律与启示,然后具体探讨如下问题:从规定性和描述性的角度探讨翻译教学的可行性,利用教师发展理论分析目前本科翻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翻译教师职业发展的具体途径,使用问卷调查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对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动机、学习现状以及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并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英汉对比和文体学的角度探讨本科翻译教材以及教学的内容及双语互译教学的科学性,利用具体的翻译作业实例以及语际负迁移理论、语篇认知理论等探讨语言、语篇及文化
傅敬民教授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译学荆棘》是他二十多年来跋涉于翻译研究领域的见证。全书依据文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理论思考、译者研究、实践探讨和翻泽教学。每个部分收录了六篇文章,大部分文章都已经在期刊中公开发表,只有少部分未见诸于期刊。正如方梦之教授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本书“分类编目,汇集成册,内容周全,从翻译总论到分论,从翻译教学到翻译实践,都有所涉,大致代表了他教学和科研的成果”。通读全书,既可以窥见—个翻译研究学者的学术心路历程,也可以了解翻译研究学科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动态。
本书分交替传译篇、同声传译篇、译员职业发展篇及译员职业发展个案部分。作者从资深译员和高校口译教师的双重视角,分别从口译实战技能和口译员职业发展两大方向入手,通过丰富生动的亲身实战案例,深入简出地为读者展现了口译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方法,指出译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遇到的困惑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作者作为口译教师的独特教学观也始终贯穿全书,并在各个实例中得以体现。 本书的目标读者为口译学习者、口译教师、口译译员及所有对口译行业感兴趣的人士。
本书为“语料库翻译学文库”系列之一,是靠前靠前本介绍如何将Python编程工具融入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与应用的图书。它将如何习得Python的语料库编程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靠前层次是Python基础性代码应用能力的习得,第二层次是针对特定问题的基础性代码组合应用能力的习得,第三层次是针对语料库研究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实现灵活运用Python编程工具的能力的习得。本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适用于语料库研究和教学,可提升语料库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有效性。书中与语料库相关的代码均经过学生的测试,具有显著的适用性。本书采用案例形式进行解说,特别是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案例均为作者实际科研和教学经验所得。本书读者对象为广大的文科生和从业者。
这是一本以翻译理论、翻译史、中西文化比较和中英语言比较、翻译实践、翻译工具为“五脏”的“小麻雀”型的学术图书。章,力图消除对翻译的误会,说明翻译理论和翻译史“是什么”。第二章,从宏观上探讨翻译与文化、语言的关系,以及中西文化和语言的种种差异,解释翻译“为什么”难背后的原因。第三章,从中观上探讨语法、逻辑、修辞与翻译的关系,从微观上讨论翻译入门指津的技能,说明“怎么译”。第四章,把语言的“奇葩”挑出来,各个击破,继续从微观上说明 “怎么译”的问题。第五章,则提供一些翻译工具,包括常用句型、缩写、主要翻译证书考试、翻译网上词典、翻译学习网站等。
《标志翻译1000例:方法篇》是一套学术与应用并举的翻译教科书。原汁原味的英文图标实例,标准地道的英文译写规范。收录词条1600余条、国标照片800余幅。注重双语标志误译案例的解析。练习编排,“读写译”三结合,实用有趣,配有参考答案。
继董秋斯1950年代初提出翻译理论建设的主张后,笔者于1987再次旗帜鲜明地在中国呼吁建立翻译学。本书即围绕“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的求索与发展”的主题,辑录20余篇笔者自19 80年代以来,发表在各种外语及翻译研究重要中文期刊的代表性论文。全书分部分:靠前部分就翻译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和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第二部分围绕主题“翻译学的中西观照”,对中西翻译理论的相似性、相异性及中西译论发展中的文化政治因素进行共时、历时比较和分析;第三部分以论述奈达翻译思想的文章为主轴,其他重点话题包括对比语义学、文化对比与翻译、翻译教学、翻译比喻话语以及翻译禁忌问题的研究等等。本书期望通过这些集中呈现笔者个人翻译思想和观点的文字,能从某个意义上,展现近30多年来中国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脉络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