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略》为“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专著之一的《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本系列书籍从传统修身明德文化的角度,探寻节气文化的本源,校正被历史误解的修身养生治事时空坐标;将节气的天文、历法、农事、民俗、养生、文学等知识,与修身文化相结合,揭示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并给出可以致用的修身、养生、治事方法体系。本系列书籍的特点在于系统研究了修身明德文化与节气文化的关系,介绍了修身明德的基础理论,并详细讲解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修身实践理法,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明清瓷器识真》主要内容包括: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耳盘口瓶、明崇祯青花花鸟纹莲子罐、明隆庆青花松竹梅纹三是洗、清康熙青花五彩四妃十六子将军罐、清廉熙青花二龙戏珠纹炉、明弘治青花携琴访友人物三足炉、清廉熙青花五彩狮穿牡丹莲子罐、清廉熙青花山水人物纹风尾尊等。
《中国香学》是国内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文化专著。全书从中国香学概念、中国香学发展简史、宋代以来中国人对沉香气味爱好的嬗变轨迹、香材、品香的方式和香、香与茶、香与佛教、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境界、香学论述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人空间(丙申年叁气)》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人赏石文化而展开,为读者集中呈现了中国赏石文化、江南园林名石、海内外主要藏家供石,以及赏石与生活空间的融合等内容。其宗旨在于传承与弘扬中国经典赏石文化,以石头为载体,增进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于文人格物精神的理解,以对今人达到赏心怡情的作用。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名人,他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对国家的进步有重大贡献。他在工商业、写作及慈善事业皆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有文采的慈父,常以家书、诗歌、散文、楹联等多种方式教育子女,内容及写作方式值得欣赏和学习。 n中国传统家训起源于先秦时期,古代的中国人已将家庭教育的经验写成家训。郑观应的家训写于清代后期、民国初期,汲取了中国传统家训几千年的精华,亦采纳了近代西方的新思维,既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亦有务实、适应新时代的特色。本书将他的家训收集和整理,并透过图片辅助说明,通过比较郑观应、曾国藩及“江南d一家”三个家族的实践经验,说明家训深远的影响力,并指出中国传统家训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的借鉴作用。
黄永年先生是一位历史学家和古籍版本目录学家,生前著述颇丰。《中国现代史学家学术经典文库:黄永年学术经典文集》是由其弟子广搜其研究论述古籍的各类文章,黄先生不仅知识渊博,见地超拔,且文笔简约流畅,风格率直不阿,读其书,识其人,受其学,享其文,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供养烟云:中国民间香炉考略》收录的一百余件香炉,上自六朝下至民国,品种也相对丰富。集中起来却有够完整地勾画出古代香炉发展演变的过程。 《供养烟云:中国民间香炉考略》对中国民间香炉详细考证,再次收藏方面具有大量的知识与经验。
本书主要内容由孙关宏教授近十多年来在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的讲稿,以及在相关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经过系统整理和精心编辑而成,反映了他对政治生态、政治发展、政治制度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独到分析。
《香界七笺》是一本谈香文化的书,以七幅短笺的形式,全面介绍中国香文化中的香品、香具、用香及雅集、品香境界等知识,并回顾了中国香文化和日本香道的关系,梳理了中国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定位,介绍了当代中国香文化的特点。 读罢掩卷,以沉香为缘,进入传统文化,涵养其中。进而以此为阶梯,用“高级”的物质生活,益以“高雅”的精神生活,从而进入“高贵”乃至“高尚”的境界。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共包括七个部分。先用“引言”介绍了遗产地福鼎及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的概况,此后用三个章节即“山海相融的物产:来源”“中国白茶的自豪:种植”“‘生晒为上’的技艺:制作”,分别梳理了福鼎白茶的历史源流、生长环境特征、品质特点、功能价值、品种资源、生态栽培、制作技艺、存储保藏等丰富的知识;而“太姥仙境的茶语:故事”“‘山哈’奋族人的生计:习俗”两章节,则对与福鼎白茶有关的民间文艺、茶语传说、茶乡风情、文化习俗等有趣的文化遗产内容进行了介绍。后一章立足新时代,分析了福鼎白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难题与对策,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展望了福鼎白茶遗产地的未来发展之路。后面的“附录”部分除了大事记及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外,还对福鼎白茶
丝绸之路是古代以中国为起点,通往亚洲中部、西部以及非洲、欧洲等地的商业贸易通路的总称,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红:丝绸之路(名胜古迹篇)》追溯丝绸之路开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讲述了内地与边疆以及中国与西方各国通过这条路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展现了丝路重镇上的遗迹与风采。
该书从“天人合一”的视角,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体,对中国文化作整体观照,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探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在系统化梳理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以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伦、天命与人命的关系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其中不少地方有著者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具有的理论深度。该书的读者对象为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人。
二十八宿是黄道、赤道附近选出来用于方便人们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运转的二十八个星座。月球在恒星之间每天沿着白道由西向东绕地球移动约13°,每天差不多停留在一个宿里。但由于运行的误差,久而久之,而使二十八宿配日发生了变化。例如,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向全世界通报的“三星映月”这一迷人天象,按原来二十八宿配日为参宿,而实际是角宿,与原来相差竞达8天,故原来的二十八宿配日已与实际不相符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包括认识论、方法论、设计实例三个部分。认识论是上章到第四章,方法论是第五章到第六章,设计课题为第七章到第九章,各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时有交叉。由于涉及传统文化方面较多,为使措辞上通俗易懂,许多地方做了简化,点到为止。为避免过于枯燥,书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配合论述。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不利于设计工作者自学使用,对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设计价值也有帮助。
本书是一本灯谜美学专著。仿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格式,以四言诗的形式概括和描绘出典雅、天然、劲健、轻灵、洗炼、工稳、清奇、谐趣等各种灯谜风格的特点,并通过对数百则不同风格佳谜的评析鉴赏,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灯谜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表现,系统、全面、多角度地阐释了灯谜之美。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创性地将灯谜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美学境界进行了分类,并以诗体评论和谜例评析两种方式进行系统阐释;二是提出了“智慧之美、文学之美、感悟之美”的灯谜美学三重境界,并通过对佳谜的赏析进行实证;三是遴选了二百多条新世纪以来的灯谜,并逐一论述评析,对于灯谜的创作、评论与鉴赏有较大的指导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祭孔大典》系统梳理和全面介绍了祭孔大典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展示了我国有代表性、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书中资料丰富翔实,叙述细致流畅,图文并茂,配有100多幅图片,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供养烟云:中国民间香炉考略》收录的一百余件香炉,上自六朝下至民国,品种也相对丰富。集中起来却有够完整地勾画出古代香炉发展演变的过程。 《供养烟云:中国民间香炉考略》对中国民间香炉详细考证,再次收藏方面具有大量的知识与经验。
本书讲解对联写作,但结构宏大、分类详尽,介绍比较全面细致。全书总体为三部分,一是对联基本知识和一般写作技巧;二是各类对联的举例介绍及相关写作技巧;三是对联用语,按字数分类排比,抓住了学习对联写作入手的对对子,有循序渐进之功。就篇幅和质量来说,这是有关对联写作为经典的名著,在当时颇受欢迎,对于今天人们学作对联仍然不乏借鉴学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