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代表作《事物掌故丛谈》,探究了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及其历史演变,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基本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掌故日历2019》以《事物掌故丛谈》为蓝本重新梳理,选取掌故精华,按365天日历编排并配图。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民俗漫画一日一赏”鉴赏组成。民俗掌故的由来,汲取民俗学家杨荫深初版于1945年的《事物掌故丛谈》。南京大家潘方尔所作的水墨漫画,圆软通透,酷肖丰子恺先生风致,笔底磨尽岁月的火气,一派澹澹清华,读者能够更形象地感受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另一部分是日历主体,包括日期、星期、农历、节气、节日、纪念日等,亦以潘方尔秦风汉韵、古朴雅拙的印章和铁画银钩、冠绝古今的书法呈现。真可谓:一日一民俗,一画一世界。书
Chinese Furniture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arts. It has the bright feature of oriental arts and is honored as a pearl in oriental arts. As for the uniquefeature of Chinese furniture, some say it can completely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born nature of wood and display the beauty of the texture of wood. Some say it has perfect artistic shape. Its lines are delicate, easy and smooth and its structure reasonable and elegant. Some say its producing technique is superb, tenon and mortise precise and decorations elegant. Some say it has long historical grace, elegant artistic style and colorful charm...
龙脉文化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文化其蜿蜒于中华大地,穿行于五千年的历史时空,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历经万载沧桑。 《上下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书系 山川龙脉:中华龙脉文化大观》在尊重历史事实弘扬中华文明的主旨下,用凝练精当的语言阐述了中国龙脉在历史上的变迁与发展,介绍了中国龙脉的未来走向,展示了华夏大地丰富而久远的文化积淀,使读者可以系统了解中华民族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性格。
和于丹一起,重温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 《于丹:重温古诗词》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录家族来源、迁徙、繁衍、生息、荣衰、升沉等,是家族的生命史,也是学术界研究某些问题所不可缺少的史料。《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系统介绍了家谱的一般知识,包括家谱的定义、起源、演变、种类、特性、内容和功能、家谱与姓氏、郡望堂号等,阐述了家谱编修的基本过程、编修前的准备、具体编修方法、印制方法、颁谱庆典、家谱收藏以及研究性家谱、数字化家谱的编写方法等,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适合广大家谱爱好者和编修家谱者阅读参考。
《碧山13:建筑师在乡村》是“碧山”系列3辑。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乡建,大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农村从事乡土建筑的营造,并随着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本书即以建筑为媒介,展示了外诸多建筑师在中国乡村进行的多项实践活动,并从建筑师、学者、评论家、媒体人等不同的视角,重点讨论了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深入乡村建设中进行的思考与反思等。本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语言流畅,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建设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华好家风故事》精选古时圣贤孟子、诸葛亮、刘备、周敦颐、范仲淹、朱熹、曾国藩等名人教育子嗣树立起的良好家风家训,兼及近代如梁启超、叶圣陶和当代普通百姓继承发扬言传身教的良好家教理念和方法,予以详细介绍和解读,同时选取部分代表性的家书作补充说明。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不仅其中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还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时至,唐诗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根脉,融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 《唐诗之美日历》(2017珍藏版)随四季流转选取相关唐诗,并选配涵义相近的中国历代绘画。入选的诗作,每一篇都酌加评注,疑难字词作了解释。读者可以在读诗赏画中,具体而微地体会唐诗之美。 《唐诗之美日历》(2017珍藏版)有阴阳日历备查,又有唐诗、古画可以鉴赏、学习,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于一身,可以自用,也是上佳的节日礼品。
《中国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示范教材》分回望与寻根、智慧与信仰、制度与品格、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生活与情趣六章,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国哲学宗教、道德价值、文学艺术、科技发明、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成就,以及穿衣饮食、生活习俗、健身娱乐等特色风情。《中国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示范教材》对学生养成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感受文化魅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示范教材》适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参考书。
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大都起源于大河流域,而古老的中华民族主要就是从长江和黄河两岸孕育发展而来。长汀文化与黄河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两大文化系统经过交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红:长江黄河(名胜古迹篇)》详细介绍了长江与黄河的起源与分段、支流与湖泊、两岸的文明遗迹以及名城,希望读者对长江与黄河能有更为切近、深入、全面的认识。
每日一句心学名言,每月一则心学故事,日积月累通晓知行合一的大智慧! 每个人都能在心学中寻找到智慧和力量。《心学日历》从大量心学著作中,挑选出了366句对生活有用的心学金句,你不必花大把时间研究学习,只需在翻过一页页日历的零碎时间里,每天读一句心学语录,就能在日积月累中通晓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主要分析了《易》中关于“阴阳”文化的释义和存在,同时将阴性文化单独列出加以讨论,从古代文献如《六经》《春秋》《洪范》等篇目中分析阴性文化的现实阐述,将人性、文化等用阴性文化加以阐释,诠释了阴性文化的内在含义。
《普洱茶记》是作者雷平阳在西双版纳进行长时间的采访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图书。作者从历史、文化、经济、人文等角度去寻找普洱茶的源头,探讨普洱茶的发展道路,并为读者讲述普洱茶发展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诗人用诗性的写作手法,娓娓道来普洱茶文化中重要的灵魂所在之处一一始于人心,归于人心,茶热上去,人凉下来。
叶嘉莹先生担纲主编,携弟子精心编制了《中华诗词日历》(2018)。本日历涵盖自《诗经》以来的古典诗歌传统(包括唐五代以来的历代词作),跟随四季变化精选近190首诗词佳作,并选配意境切合的传世名画170余幅。诗词画相互生发,读者每一天都可以在诗情画意中度过。 二十四节气和一些重要节日也选配了相关的诗词与画作,如除夕、春节选配宋代词人韩疁的《高阳台·除夜》与明代的《丰年家庆图》,端午节选配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与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册·龙舟竞渡》,六一儿童节选配北宋王安石的《赠外孙》与宋代《小庭婴戏图》……我们还特别选取了一些“历史上的”之作,如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放在农历四月十七,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放在农历六月二十,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思接千载”的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