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四个部分:新世纪、新治理,自己讲、讲自己,尚和合、求实践,新儒学、新人格。部分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启了中国的世纪、人类的新世纪,为世界奉上中国的方案。第二部分为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风格、气魄、神韵的和合学理论思维体系,以及自己讲、讲自己的中国理论思维话语体系,包括和实力的意蕴和建构、和实力与一带一路等。第三部分为尚和合的民族精神、时代价值,以及和合学的思维特性、文化内涵与实践。第四部分为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具有世界视野、人类意识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理想人才。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东西的图文书。 117个富有特色的日常中国东西是本书不分先后的主角,每一个东西都代表着中国*真实的一个细节;通过对极具中国特色的日常东西的客观描述,用纯粹的物化方式去反映、去记录中国东西与中国人、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那些日常东西以及其背后的时代印迹的汇聚恰恰构成了中国生活*为真实的模样;这本书是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时代*独特的纪念。 Chinese Stuff shows the modern and conventional tools and devices people use in their everyday life. With this book, the readers can reflect on and get to know China s unique and often amusing way of life. It is through this book that we come to understand how Chinese people live and adapt to thi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This album contains more than 100 items, which are so common in the daily life of Chinese people that they usually call little attention. But when people observe the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
《孙子兵法》一书共有十三篇,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这本书构建了完整严密、首尾衔接、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也是现存的X早的一部兵书。因此,孙子也被称为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同时,《孙子兵法》也被称为是“世界兵书”“兵学圣典”“兵学经典之首”。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它的完整、科学的记载,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月亮、北斗斗柄、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制定出来的永恒的历法。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奉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走向亚洲,影响世界。 《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按照《天文训》的顺序,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衍生出的节庆和民俗、物候和农谚、饮食和养生,以及与节气有关的诗词曲等,作了简要介绍,可以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深厚文化内涵。
中国幅员辽阔,有多样性的地质和地理区,而泉水更是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其数量多达十万。其中因水质优、水量丰或泉景奇特而闻名遐迩的名泉就有近百处之多,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和等省区。不同的泉水有着不同的特点,为当地的风景名胜锦上添花:温泉四季如汤,冷泉冰肌刺骨,潜水泉清澈如镜,喷泉喷涌而出,间歇泉神秘莫测,此外还有离奇古怪的水火泉、甘苦泉、鸳鸯泉等。《中国红:中国名泉(名胜古迹篇)》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与泉相关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名泉,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与读者共同领略中国名泉的独特魅力。
荣宝斋,一个有三百四十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企业,曾经有几多神奇,几多奥秘,她吸引过不少有责任感、有好奇心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回忆和探索,试图解开那些秘密。但至今尚未见到比较客观、全面反映荣宝斋历史的文字记载。 岁月的无情飞逝,当事人和知情者日渐衰老,有的已经离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必须尽快把现在能收集到的资料集中起来,弄清基本历史事实,以期留住这段历史。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对历史、对社会、对荣宝斋的前人和后来者有所交代。这是长久萦绕于怀的一桩心事,也是完成《百年荣宝斋记忆》写作的动力。
十二生肖,家喻户晓,但这里面的名堂很大。这个话题与中国动物有关,与中国方术有关,与古代文物有关。这本关于十二生肖的小书,专门谈一谈十二生肖的来历、具体含义,它与古代汉族地区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这十二种动物的后面各自都有什么故事。
2019年,是我国传统生肖的猪年,猪在东西方的文化中皆有“福气”“运气”和“财富”等寓意。借此机会,我们精心选取了博物学绘画中反映猪及猪科成员体貌与习性特征的图片,并广采中外名家画笔下与猪有关的绘画名作,同时搜集童话、民间故事及文物等素材中风格各异的“猪”,力求从多个维度传递与猪有关的知识和文化,辑成这部丰富而别致的关于猪的文化简史。承继《锦鸡吉祥》与《灵犬旺年》的精美形式,以考究材质、精美装帧,寓知识与审美于日常生活,打造成兼具实用性与收藏性的艺术日历,以飨读者。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是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世界意义的中国发明”的第三本,对中国青铜器的文化、历史和构造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着重阐述了青铜器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在历目前,文字、铜器和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有效摆脱了原始生活,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中,青铜器作为人类很早发明的金属器,是人类学家认可的文明起源之一,与文字、城市并肩齐名。古往今来,中国青铜以其无比灿烂辉煌的文化之光,在世界铜器之林独树一帜,让西方文明不断投以羡慕的目光。
在文化遗产保护愈加重要的今天,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教育将决定未来遗产保护的水平和质量。《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中国社会(卷)》为共收入论文30篇,集中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文化遗产宣传与教育工作的现状。《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中国社会(卷)》适合从事博物馆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叶嘉莹先生担纲主编,携弟子精心编制了《中华诗词日历》(2018)。本日历涵盖自《诗经》以来的古典诗歌传统(包括唐五代以来的历代词作),跟随四季变化精选近190首诗词佳作,并选配意境切合的传世名画170余幅。诗词画相互生发,读者每一天都可以在诗情画意中度过。二十四节气和一些重要节日也选配了相关的诗词与画作,如除夕、春节选配宋代词人韩疁的《高阳台·除夜》与明代的《丰年家庆图》,端午节选配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与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册·龙舟竞渡》,六一儿童节选配北宋王安石的《赠外孙》与宋代《小庭婴戏图》……我们还特别选取了一些“历史上的今天”之作,如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放在农历四月十七,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放在农历六月二十,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思接千载”的美好体验。入选的诗词
《吴风楚韵 中国江苏溧阳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中国江苏溧阳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的结集,共40余篇。来自中外的专家学者,在倡导非物质文化保护和重视、激活传统文化的大语境下,对傩戏进行辩证地看待、深入地分析,对傩戏的发掘、保护和利用等提出了合理、科学的方案,对推动傩戏的当代生存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传承人程淑美的口述内容整理。主要包括三部分:个人学艺经历;花丝镶嵌技术详情;传承情况。程淑美的作品以花丝镶嵌为主,与玉雕等多种工艺嫁接,把立体造型与传统花丝技艺结合,使自己的产品区别于以首饰、器皿、建筑为主的传统花丝产品,而以人物见长,这在花丝镶嵌产品中属创新工艺。
钱氏家族被人称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世家”,千百年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近代以降,钱氏家族甚至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有人将这一时期的“钱氏人才谱”总结为“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良好的家风和严格的家训是钱氏一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让我们一起感受钱氏家风的魅力。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房四宝”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异创新之中,两位作者对墨文化情有独钟,通过收藏研究,材料翔实,颇具文化历史价值。对墨文化研究及收藏者来说也是一本参考资料。
《万印楼丛书:古铜印谱举隅》的原稿来源于民国时期刊印的《古铜印谱举隅》,彼时仅印行二百册,共辑录中国古印谱一百零五种,《万印楼丛书:古铜印谱举隅》中对每种印谱的内容、题跋、来源都注有详细说明。而此次出版则又另行将《古铜印谱举隅补遗》收入其中,新书共涉及的中国古印谱二百五十六种,相信《万印楼丛书:古铜印谱举隅》的出版将成为境外学者研究中国古铜印谱的集大成者。必将有助于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古印谱及古玺印的研究,使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理论,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
酒是融入中国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特殊饮品,饮酒是国家盛宴、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酒起源于远古、历史悠远;中国酒因原材质与酿造工艺的不同而形成各异种类;中国酒醇香绵长、口感怡人;中国酒文化多姿多彩、深入人心……这些内容在《中国红:中国酒(文化遗产篇)》中得到了全面的呈现。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英汉对照)》主要内容涉及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与传说、中国民俗吉祥画、婚姻习俗、古代陋习批判以及丧葬习俗。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英汉对照)》,能使外国友人从各个方面、角度了解和认识中国及中国人民。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习俗(英汉对照)》能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