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翻译活动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邹振环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对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系统的梳理。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抢先发售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作为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资料翔实,论说丰赡,品评力求客观而深入,填补了学术
《细说英语字源》一书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中外,从古典的希腊罗马到当代英语世界,详细叙述英文字汇的根源、流变、应用和引申。作者透过丰富的资料、熟练的文笔与深厚的语言知识,从浩瀚的语文世界里爬梳整理出一片趣味盎然的新天地。
话语研究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正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它运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影响力大。施旭著的《什么是话语研究》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话语研究的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学术思潮、创新趋势等,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全书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有助干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和相关学生了解话语研究的概貌,并为拓展和深化话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新视野英语教程1:读写教程(教师用书 第3版)》是一套专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第三版延续了前两版注重语言基础,培养综合能力的优势,在编写中更加注重选材的时代性、练习的针对性和资源的多样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具备应用英语处理未来与职业相关的业务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并未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读写教程》为本套教材的主干教材,分1—4级,每册10个单元,供一个学期使用。《新视野英语教程1:读写教程(教师用书 第3版)》为册学生用书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供教师授课或学生自学使用。
对比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具有不可轻忽的作用。 本书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角度审视英汉语的表现行为,触及这两种语言的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力图揭示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 全书共十章。章通过对英汉语言表象的观察剖析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和汉语的空间性特质;第二章从英汉语言基因的角度探讨两者的本质性差异;第三章聚焦英语中的be和汉语中的“是/有/在”,考察英汉语存在时空性差异的深层缘由;第四至九章分别从英汉语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等方面展开论述,阐释英汉语在不同层面所体现出的时空性差异及其深层缘由;第十章以英汉时空性差异为视角,论析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习得现象,借以探讨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本书力图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性,适合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研
《细说英语字源》一书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中外,从古典的希腊罗马到当代英语世界,详细叙述英文字汇的根源、流变、应用和引申。作者透过丰富的资料、熟练的文笔与深厚的语言知识,从浩瀚的语文世界里爬梳整理出一片趣味盎然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