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史——从苏格拉底到乔姆斯基》是一部讲述西方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单卷本学科通史。本书以时间为序,介绍了西方语言学自古希腊时期产生直至目前的发展脉络,阐述了这一学科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学术观点、理论成果和思想流派。在研究角度上,作者更多地从中国人的视角来认识西方语言学史,特别探讨了中国语言文字进入欧洲人视界的历程,丰富了基于印欧语言的类型观;在内容上,以语言思想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演进为重点,兼顾技术层面的分析,对一些语言学大家,如索绪尔、乔姆斯基等,着墨尤多;在解读和阐释过程中,注重发掘新文本、新史料,对旧有的经典之作也尽量重新咀嚼、再予消化,以避免机械重复、拘泥旧说;在语言风格上,本书毫无一般语言学史著的滞重之感,读来晓畅通达,生动有趣。
《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应用语言学》是一本入门级学术普及读物,以问答的形式和浅显、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应用语言学这门学科的来龙去脉,《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应用语言学》内容涉及应用语言学的定义和发展、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语言测试、语言翻译、语言与社会和语料库与应用语言学研究。在普及应用语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应用语言学》也针对现有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阐述,对于初学者或有语言学基础的读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书运用Fleischman等人的时态叙事理论,提出时态分析三维框架,同时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基于自建《纽约时报》新闻报道语料库,对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时态使用状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定量定性研究,发现了新闻报道中时态的使用特征和功能,为观察新闻类文本的时态使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本研究显示,时态的功能与动词类型、时态所处文本位置密不可分,时态不仅局限于指涉时间,而且发挥重要的语篇和元语言功能。时态使用的新闻文体特征分析,为研究时态与动词类型的关系、时态聚类以及时态的语篇功能尝试了新的思路。
《细说英语字源》一书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中外,从古典的希腊罗马到当代英语世界,详细叙述英文字汇的根源、流变、应用和引申。作者透过丰富的资料、熟练的文笔与深厚的语言知识,从浩瀚的语文世界里爬梳整理出一片趣味盎然的新天地。
定量方法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外应用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本书探讨定量研究的基本概念、规范要求和分析过程,并阐述定量数据的运用、解读和汇报等内容,旨在帮助研究者掌握方法论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全书共12章,分为两大部分: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部分介绍定量研究的特点及基本过程,包括定量研究的概念化问题、理论定位,定量方法的运用现状、重要概念和统计分析基础,以及假设检验的步骤等。第二部分通过实例讨论定量数据的处理,包括常用的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方法、研究结果的解读和汇报等。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以英汉语篇特征的标准、语言的元功能、语篇类型这三个方面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探讨语篇翻译的一些核心问题。《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共分八章:章主要综述翻译的发展及概念等基本学科问题,明确接触翻译时先会遇到的概念问题;第二章探讨对比分析与语篇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明确语篇对比分析和语篇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三章从文化角度出发,将语言视为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符号系统,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英汉翻译,从功能、形式和情景间互动的角度,对翻译的全过程所涉及的语言与语篇因素进行观察、描写和分析,兼顾了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第四章重点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及文化,对语音与书写系统、语义、句法结构、话语和篇章结构、语言外因素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要达到
话语研究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正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它运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影响力大。施旭著的《什么是话语研究》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话语研究的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学术思潮、创新趋势等,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全书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有助干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和相关学生了解话语研究的概貌,并为拓展和深化话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综述了大量的词汇研究方法,对研究者如何实施效度和信度兼备的母语及二语词汇研究提出许多实用的建议。本书共四部分。部分回顾了之前的词汇研究并提出了在设计词汇研究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词汇研究的基础,如词汇研究应包括哪些因素。同时,本部分还论述了词汇研究应关注的一个典型现象——公式语言。第三部分讨论了词汇研究的实施细则,如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结果的解读和汇报等;并对如何测量词汇进行了详尽阐述。最后一部分罗列介绍了大量的词汇研究资源,有研究工具、语料库、词汇表、网站、文献以及该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代表人物及等。
《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修订版)/外教社翻译研究丛书》意在加强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翻译原理、策略和技巧纳入同一个理论框架进行讨论,将译学发展路径和术语体系归结为一体三环,用宏、中、微三论统率翻译研究。修订版融入了作者近年多项研究成果,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大幅调整:宏观研究结合译学发展态势和路径做了修订;中观研究特别对翻译策略予以强化;微观研究上深化了翻译技巧的理据和特征的讨论。全书结构严密、脉络清晰,既有思想引导,也有方法详解;既有理论论述,也有职业剖析,角度深入又引人入胜,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供翻译实践与研究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供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本科生、MTI学生使用。
《大学外语教学研究(第3辑)》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方案,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设计,英文摘要。
《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是作者黄新炎对中国外语教育界十六位知名专家学者的访谈,与读者分享了学者们的人生经验和治学心得,形式新颖轻松,可读性强。读者可从中一窥名家风采:不仅了解他们精彩的人生经历,也能学到治学和做人的道理。
《聆听:外语界前辈的声音》是作者黄新炎对中国外语教育界十六位知名专家学者的访谈,与读者分享了学者们的人生经验和治学心得,形式新颖轻松,可读性强。读者可从中一窥名家风采:不仅了解他们精彩的人生经历,也能学到治学和做人的道理。
《典籍翻译研究(第八辑)》精选收集了“第九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的文章60篇左右。主要是汇集了我国典籍翻译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有关典籍翻译研究以及全国民族典籍翻译方面的研究阐述自己观点、看法以及研究成果,并对中国典籍翻译的目的、做法、现状、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精神指导下,更好地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国的典籍翻译事业。
本书的结构如下:开篇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目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并对研究步骤与流程做简要概述。章和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章主要对外近四十年来有关语篇连贯的研究从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对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和Hoey的词汇衔接理论进行介绍。前者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进行连贯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后者为本研究提供了连贯研究的操作原则。第二章从作文自动评分、语篇连贯性的测量两个方面对外书面语语篇质量评价文献进行述评,之后提出本研究对于语篇连贯的认识、所持基本观点以及评价语篇连贯性采用的方法。第三章与第四章主要报告了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介绍本研究的数据准备情况,包括使用的语料,人工评分标准、过程、结果信度以及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形成过程等。第四章提出了本研究要解决的研
外语教育叙事是在外语教育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注重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外语教育故事,启发大家思考故事(案例)所含的外语教育规律。《外语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通过系统地对外语教育叙事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探讨,结合实践案例,帮助外语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提升外语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外语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既有理论上的研究,也有实践上的探索。 《外语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可供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