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名称 : 非常 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 小说再现与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书号 :9787544669856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2-01 作者 :虞建华, 等著 开本 :X16
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三部曲(套装)共包括新东方CEO周成刚老师所著的三本书,分别是: 梦想之书 《镜头里的世界名校》 理念之书 《走向远方: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 选择之书 《不一样的成长:写给中国家庭的国际教育启蒙书》 三本书完整涵盖了周成刚老师带领团队历时7年,走访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近200所海外名校的寻访总结。三本书分别从梦想、理念、选择三个不同的维度,以图文并茂的生动形式,将真实的国际教育带给中国家庭。 其中, 梦想之书 《镜头里的世界名校》是一本令人惊艳的海外名校的风采摄影集。读过这本书,没有孩子能不向往世界.俞敏洪、李开复、李彦宏、徐小平、赵嘉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17个国家,102所学府,500张高清图片,带你身临其境畅游世界名校,种下梦想的种子! 理念之
图书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日本汉文学史(上、中、下) 书号 :9787544678841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24-04-01 作者 :陈福康, 著 开本 :X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作为一个拥有3500万左右人数的庞大英语学习群体和高校中人数最多的教师群体来讲,高校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发清晰2落后的高校英语教学定位、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刻板的人才培养方案等。针对这些问题,《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分析了信息化时代的特点以及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究了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以便帮助高校英语教师实现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定位,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成智慧。最后《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还分别从高校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给出了具体、合理的课程建议。
《主题英语阅读教学的图式交互可视化策略研究》让人眼前一亮:一是呈现了学习者在主题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所实施的图式交互可视化学习的具体表现;二是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作品,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三是活生生地将科研论著与一线教学资料进行无缝衔接;四是崭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创新教学理论。图式交互可视化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一个新途径和新方法,一本书值得一线教学科研实践者研读与借鉴。
《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介绍叙事学认为文本建构和形象建构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外宣翻译与国际形象建构》以叙事建构为理论依据,结合翻译学、传播学、修辞学的有关成果,深入系统地分析译者应当如何重新建构外宣文本,以保证赢得目标受众的心理认同。
《慕课视角下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探究与设计》编写以目前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重点之需为出发点,紧密围绕慕课理念与认知发展、教师慕课实践与教学反思、学生慕课体验与学习交流三方面内容,按照慕课发展认知篇、英语慕课教师篇、英语慕课学生篇等专题有序编排,附录配以英语慕课课程创建案例、“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非纸媒资源设计样例、“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非纸媒资源框架设计样例,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标准,希望能为高职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和高职英语教师职教素质和信息化执教潜力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分8章,旨在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学翻译、军事翻译、科技翻译、新闻翻译与对外文化交流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揭示抗战时期重庆翻译活动对全民抗战、最后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贡献,具有文化研究的补白意义。《抗战时期重庆翻译研究》运用现代翻译学理论对当时的翻译活动和作品进行描述,分析翻译手法、策略,语言表达形式、翻译目的与动机、接受效果、传播渠道与政治,创作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翻译对中国抗战文化,以及对重庆当今文化建设的意义。
《传播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外宣翻译进行研究。首先厘定了外宣翻译的相关术语概念,明确了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区别性特征。为了对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和现状有个整体认知,我们仔细梳理了外宣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献,同时也对我国外宣工作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目前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剖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后,我们结合现阶段的外宣工作的特点和战略任务,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研究》对中医各个时期,以及在世界不同地域的翻译和传播状况进行了系统、客观地总结、分析和研究,探索了中医对外翻译传播历程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总结中医对外翻译传播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指出在翻译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今后中医对外传播的展望和设想。 对中医对外翻译传播史进行研究,将对当前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自信,使我国成为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翻译活动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翻译传统,但将这一翻译活动的演变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考察,却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邹振环著的这本《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对于中国翻译史学在20世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将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演变过程以“起承转合”为线索,对20世纪(1902-2000)中国翻译史研究的起步、发轫,如何经过民国时期的承接、承势,至1949年后的演变、转折,并在20世纪末完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汇合、会聚的过程,作了的梳理。全书以翻译史研究论著为主要资料,结合其他文献,抢先发售勾勒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研究发展演变的脉络与系谱。作为一部专门学科的史学史,全书资料翔实,论说丰赡,品评力求客观而深入,填补了学术史研
《超文本语境下的翻译形态变化研究》的选题对的翻译研究,尤其是对于探讨翻译的职业化时代的翻译新变化、新特征,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翻译进入职业化时代以来,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其翻译对象、手段等都发生了极大的、有时甚至是根本眭的变化,然而翻译界对其研究却很少,且乏善可陈。《超文本语境下的翻译形态变化研究》作者能注意到上述这些变化,并把当前超文本语境下数字化翻译产生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把超文本翻译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思考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