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教学展开论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感知语篇特点。本书选择现行中学英语新旧教材的多个语篇作为语篇分析样例和语篇分析练习材料,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语篇;第二,分析语篇内容。本书根据新课标有关语篇的理念和相关理论,从基于语篇的英语教学的角度,通过图表呈现,对比若干容易混淆的语篇教学观念;第三,设计语篇教学。面对老师们提出的课文语篇设计上的困惑,本书提供多个课文语篇分析和教学设计课例,以及优秀教师分享的课件。
该书收录了18组常见的英语后缀,详细讲解了每组中各个后缀的来源、词义、词性和用法,并结合大量例词帮助读者从后缀角度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和词性演变,学会查阅和读懂英语词源词典,能更快更科学地记忆和扩展英语单词。由于英语和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在词源上的相通性,学习了英语词源,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解锁这些二语言的钥匙。同时,该书也是国内一本系统讲解和普及英语词源的书籍,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语料库研究方法正处于飞速进步与深刻变革的过程中。本书将其发展历程分为 经典时代 和 后经典时代 两个阶段,对传统和前沿语料库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呈现和解析。 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概述语料库研究方法,涉及文本(Text)、工具(Tool)和理论(Theory)三个方面。第二章和第三章讲解语料库建设的方法。第四章专注于语料的检索及清洗。第五章详述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逐一论述语料库研究中传统和前沿的方法,包括短语学分析、搭配构式分析、对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决策树和随机森林、逻辑斯蒂回归。第十四章探讨语料库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 翻译世界 到 翻译中国 》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自2004年以来在国内外会议上的发言、学术讲座的精选内容,国内外刊发的部分论文和专访以及少量序言、书评和随笔,其中有不少文章为首次发表。文集以前瞻性、指导性、概览性文章为主,包含大量具体案例和相关统计数据,系统论述了对外翻译工作对国际传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和翻译事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呈现。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介绍从心理空间到概念整合的理论演进;第二至三章概述国内外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研究的现状、总体特征和热点话题;第四章针对该领域总结出五种研究方法;第五章探讨概念整合与转喻、隐喻的互动关系;第六至九章分别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文学诗歌、语法构式、语篇/话语分析及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研究;第十章对该领域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新东方CEO周成刚从2013年发起 探寻世界名校之旅 活动,本书是他对这场历时7年的国际教育寻访的总结。7年间,作者及其团队穿越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20多个发达国家,行程超过40万里,足迹遍布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200多所世界名校,从教室到实验室,从食堂到宿舍,从图书馆到创业中心,采访了数百位学生、教授、毕业生、创业者、诺贝尔奖得主、校长和政府官员,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旅途中的故事和风景、探访中的见闻与思考。 这是一部全方位展示世界知名顶尖学府理念、文化、思维的教育启示之书。多年来,新东方CEO周成刚走近名校,观察名校、探索名校,以摄影师的审美捕捉名校无与伦比的风采,以记者的敏锐挖掘教育强国培育精英的真正奥秘,以教育者的初心探索更有利于中国孩子的成长路径。
本书以解决翻译实践问题为导向,以多元化搜索技术为脉络,基于数百个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进行详细讲解,内容涵盖桌面搜索、文档搜索、词典搜索、术语库搜索、语料库检索、网络搜索以及学术搜索等多个方面,旨在系统提升广大翻译从业者的搜索素养。全书紧跟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基于数据驱动和数据赋能的理念,致力于将搜索技术与翻译工作需求深度融合,是国内聚焦译者 搜商 的著作。 本书既适用于外语、翻译专业的师生,也适用于广大语言服务从业者、翻译爱好者及相关研究人员。
词汇语义既是语义学研究的焦点,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心。本书力图描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全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方法研究,并深度探究相关重要议题。全书共分八章。*章和第二章论述词汇语义研究的必然性、重要性及其理论发展的演进历程。第三至五章分别阐述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生成语言学时期和认知语言学时期关于词汇语义研究的诸种方法。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语境中的词汇语义问题和词汇及词汇语义的心理研究这两大重要议题。第八章概述词汇语义研究的难点,并展望词汇语义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外语学科语言学和汉语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硕博研究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词汇和词汇语义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尤其对有志于从事词汇语义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的学者具有
《牛津西方艺术史》系列共五册,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当代两千七百多年的视觉艺术演变历程,是理解西方艺术发展史的权威之作。该系列采用独特的模块化结构,结合了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设计,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引人入胜的 视觉之旅 。 《牛津西方艺术史:视觉艺术的初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是《牛津西方艺术史》系列中的一本。本册探索了从基督教艺术萌芽(罗马帝国东西分裂前的最后阶段)到罗马之劫(1527年)这一漫长时期的艺术发展历程。雕塑和绘画依然是此时艺术表达的主要形式,本册还重点论述了祭坛装饰、泥金装饰手抄本、彩色玻璃和神圣艺术。此外,还探讨了世俗艺术的逐渐崛起,以及强调了版画在艺术作品普及中的关键作用。
《英语语法教学:教什么与怎么教》既是一本语法教学"小百科",又是一本语法教学指南和一个活动素材库。本书章节结构清晰,每章首先对语法项目的规则做了简易又精准的呈现和阐述,接着提供大量具体教学策略和活动样例,然后检测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后强调相关语法知识所蕴含的意义和使用的误区。本书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凸显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帮助教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全书共分为六章,主要涵盖了早期经验主义、阐释学派、语言学转向时期、文化转向时期和当前大数据技术与认知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章选取了西塞罗、昆体良、小普林尼、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等代表性译者的思想展开讨论。第二章分别介绍了14 19世纪不同时代背景下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代表性译者及其翻译理论。
本书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开山之作,由知名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撰写。Lakoff从迪尔巴尔语中 女人 火 与 危险事物 共用同一个量词的现象出发,展开对人类语言和心智的探索,提出认知语言学的具身哲学观,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视野。
《句法类型学研究》是一本系统阐述句法类型学的学术著作,全面展示了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句法类型学进行考察的理论基础、方法策略及相关案例。书中既评述了功能学派的观点,也涵盖了生成语法学派的见解,力求在多元视角中寻找平衡。本书不仅梳理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句法类型学的发展路径,还特别关注了现代实验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尤其是神经影像学实验技术的潜力。通过对经典类型学、传统类型学和当代主流类型学的代表性研究进行评介,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本书主要评述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融入了作者的独特见解,如关于 理论中立观 和将生成类型学与实验类型学纳入研究范围的讨论。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图书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是语言学研究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国研究专著,运用美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翔实的史料和有关案例梳理了美国研究学科的自身特点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展现出美国研究的交叉学科研究特征。本书对美国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例如美国社会多元化、移民、种族、族裔、妇女、阶级等,以及当今美国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诸如族群矛盾、教育危机、政治问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展现出少数群体在美国社会长期遭受的各种歧视和压迫,以及他们奋起抗争的心路历程。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重要法律、法案术语以及美国研究常用专业术语,对美国研究的学者、教师和学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第一章首先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切入,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源与特征。第二章到第五章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原创研究,从元小说、媒介、传播、排比手法等不同角度对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进行解读。第六章建构了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提出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核心观念。第七章提出后人文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建构尊重自然、物种间相互依存的生态社会以及人与多元物种和谐共生的后人类社会。
本书包含五个部分,每部分两章,共十章。*部分论述认知语义对比研究方法论的创新本质;第二部分提出英语时空分立、汉语时空同态的新理论假设;第三部分阐述生命度影响语言编码和功能扩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制约条件;第四部分探讨英汉语中存现句的差异和谓语动词的有定性问题;第五部分讨论认知语义对比与实践。
全书共11章:第1章综述教材研究的三大层面 内容、使用与出版,评析其研究重点及局限;第2 4章聚焦英语教材内容研究,涉及选材的阶级表征、问题的题型设计、目标能力的选择设定等;第5 7章阐述使用研究,探究了教师对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教材的认知与改编,并考察了国际教材作为本土二语教学材料的使用效果;第8 11章探讨出版研究,反思了教材编写创作过程,提出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合作的建议。
句法制图理论是在原则与参数框架影响下新近发展起来的生成语法分支,旨在为自然语言描画详尽的句法 地图 。本书结合具体研究案例,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介绍句法制图理论,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全书共七章。第一、二章梳理句法制图理论产生的背景、发展路径、核心理念与方法策略。第三至六章评介句子结构不同区域及构词层面的代表性制图研究成果,包括左缘结构、IP功能分裂及vP左缘、名词性短语内部结构层级和句法复杂词的生成机制。第七章探讨学界在句法制图研究方面的不同观点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议题。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对句法制图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可供生成语法研究、句法学研究领域的教师、硕博研究生及研究者参考借鉴,亦可供对句法制图研究感兴趣的学者阅读。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挑战,外语教育界要认真考虑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本书重点探讨语言学习者多元能力的特点,以及我国外语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多元能力。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我国外语专业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探讨外语专业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多元能力结构。第三部分研究多元能力适用的各种理论模式。第四部分探讨外语专业本科生多元能力总体的培养模式与选择程序。第五部分介绍教学实践,并对全书进行了总结。 本书理论架构扎实,指导性强,对高校外语教师、外语教学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欢迎开启轻松而充实的批判性思维之旅! 本书将带领大家理解思维规则、训练思维能力、规范思维过程,进而合理判断、明智行动。 全书共分十二章,作者以日常生活为素材,详解论证方法,剖析思维谬误,详谈思考、演讲与写作,并讨论道德、法律与美学领域的思辨,还提供了丰富的习题,帮助读者一举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应用。
本书选取爱尔兰大诗人威廉 巴特勒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诗作89首英语原文, 配以汉语译文,逐首详加解说,意在为汉语读者提供一种对叶芝其诗其人的理解和认识。形式融合中外注疏学传统而有所发扬,解说不拘一格,紧扣作品,不作无端发挥。方法有破有立,内外研究结合,摈弃所谓意图谬误之说,而以探究作者本意为鹄的,采用文本分析法细读作品,力求无微不至,同时从诗人自注、 自传、回忆录、日记、书信、随笔、小说、剧作、广播稿等一手资料,以及诗人传记、亲友回忆、文学传统、历史事实等背景资料中发掘旁证。见解不乏独到之处,往往发人所未曾发,必要时亦顺便指出国内外叶芝研究者的谬误。 作为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颇具特色的叶芝研究专著,本书信息丰富,表述平实,可谓雅俗共赏,可供文学创作者借鉴,研究者参考,教学者
本书讨论语篇分析,共辑录文章二十篇(每篇为一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讨论语篇分析的理论问题,先从语义维度和结构层次上考察语篇结构,后着眼于语篇理解,讨论了语篇单位的层次和信息单位的构成。第二部分探讨如何分析叙事语篇,包括叙事语篇如何体现语境,如何取得衔接和连贯,并从语篇理解的角度探讨了语境线索和语句结构型式化的作用。第三部分研究语法和语篇的关系,即探讨语法如何体现语义,语篇对语法有什么要求,以及语法成分(如名词词组和动词词组)具有怎样的语篇功能,特殊语言单位(如辅句和Yes/No)具有怎样独特的语篇功能。第四部分研究语篇与认知的关系,说明文学语篇如何体现概念隐喻,而隐喻又如何引导语篇形成,促进语篇连贯,从而表达主题。
《翻译学概论》由 绪论 和14章构成,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描述与解释并重、国外与国内互补等原则,引导学生系统了解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及其研究领域、程序和规范等基本范畴,把握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当前热点和未来趋势。
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国家表彰的重大对外出版工程。历时近30年,以汉英对照方式译介了112种中国古代典籍,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英译中国古代典籍的丛书。本书在研读《文库》各种图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典籍英译的评论与研究,考察各种典籍的英译历史与影响,以条目形式介绍了《文库》各种图书的基本信息、中英版本、英译传播历史以及学界的评论与研究,展示了《文库》的出版宗旨、学术价值和重大意义。本书涉及许多重要的中国古代典籍的重要译者和译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倡导对《文库》客观、科学的认识,推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