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以影视拍摄、影视节目制作、视频编辑及动漫设计制作等行业中导演岗位为基础,以其核心能力为依据组织教材内容,涵盖了镜头、景别、拍摄、轴线、场面调度、剪辑及声音等为主题的任务16个。每个任务由 观众看 导演讲 学生练 3部分组成。其中 观众看 是围绕任务的主题,选择典型的影视案例,便于学生在课前以观众的视角来扫码观看,在看点提示的引导下形成感性认识,并引发问题思考。 导演讲 则是以导演的视角去讲解理论知识和技术规范,模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增强岗位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同时配套的微课视频方便学生课前扫码预习,并通过问题归纳和自我测评部分实现预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后的 学生练 则是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上的任务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并以 任务单 的
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纪录片孕育成长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造就了纪录片领域丰富多样、各美其美的多元共生局面。本书对纪录片的类型与风格进行了归纳与划分,首先简要回顾了纪录片发展简史,然后详细阐述其类型与风格划分的依据,从表达、时态、功能、数字网络技术、叙事视点五个方面进行细分,并辅以解读典型纪录片,剖析其风格。
本书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之一。曹素功,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开店营业,墨质和工艺造型精良,名声远扬。后移店至苏州、上海等地,常为权贵和名流定版制墨,在社会上层影响很大,被誉为 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可见曹素功技艺的精湛。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是中国书画墨锭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当代中国制墨行业历时久的 中华老字号 ,也是 海派徽墨 的代表和遗存。它兼采 徽墨 各家之长而自成风格,融会海派艺术表现手法,实现了工艺、造型、技法的全面突破。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稿就是对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的全面介绍。
本书是为配合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而精选的现代文学作品选。按照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精选了现代文学目前主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基本上呈现了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致状况,表露了作家创作的实绩。另外,本书还按照创作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来编排,充分考虑了文体的发展状况,也便于教学和课堂讲授。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重要的辅助教材,也是文学爱好者喜爱的文学读物。本书初版于1992年,多年来一直被许多大学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或文学赏析课教材。2001年增订出了第二版,2013年增订出版了第三版,这一次修订是第四版,保留了初版本的特点,即侧重文学审美价值,但又吸收了许多现代文学任课教师的意见,尽可能呈现现代文学史的面貌,适当考虑作家的代表性,增加一些在文学目前有影响和地位的作品,以更好配合教学的需要。因篇幅
《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第二版)切实站在时代前沿,全面深化融合当前 5G 4K/8K 技术,融入*媒体手段,结合*质的资源,以 adobe 公司*推出的 premiere Pro 2020 和After Effec ts Pro 2020 非线性编辑软件为载体,分别设计制作出十多个综合实战演练示范案例,以及多种常规实战与多个模版套用的影视特效合成实战案例。新书全面、系统地传播影视剪辑理论,探讨相关技术与技巧,及时为专业影视技术工作者、高校影视专业师生、广大影视爱好者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与参考。此外,还单独推介了十余种手机视频剪辑软件,*限度地满足自媒体时代人人动手制作视频的广泛需求。新版《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第二版)透彻讲述影视剪辑原理及影视镜头组接与转场、影视作品综合剪辑技法技巧等方面实战知识与技能技巧。新书特点是:理论性与实战性相结合、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
本教材在梳理与发展拉丁舞本体内容的前提下,创新性的融入了具有历史内涵的欧洲宫廷礼仪舞(上)、弗拉门戈风格舞(下);充满童趣的趣味与表演性舞蹈(上)以及表现家国情怀的校园情景舞蹈(下),进一步完善和实现教材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文化性。此外,教材依据等级考试便于规范操作的特定要求,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从而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按不同年龄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划分为10个等级,第一级至第五级主要供5至8岁儿童学习,第六级至第十级供9至13岁少年学习。由考级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新版教材进行了审核,对新版教材做出较为合理的改进,新的教材在级别设定、级别排序、动作难度等方面均有相应的调整。
此作品集是 西泠印社知名社员海外系列展--李刚田书法篆刻日本展 后的作品集,包括李刚田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有扇面、多条屏、对联及条幅。
本书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近期新成果文选第二辑。编者按照分开为文、合成为书的编辑思路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中青作者兼顾的选文原则,从近期全国各种期刊中选取30多篇代表性的论文删减整合,分十一章编辑成书。全书章目有:“‘美学’的使命、方法与概念”“‘美’的语义新解与字源考辨”“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美育’的内涵与方法”“‘世界文学’视野与中国‘文学’概念”“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解析”“网络文学与人工智能”“创作发生与审美批评”“音乐美学与戏剧美学”“守护古典与追踪前沿”“品牌美学的探索建构”。每章前设“主编插白”,对所选论文要义作出归纳,并适当评点对话,帮助读者领会全书内容意义。本书希望为国内外学界全面把握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前沿动态提供一个窗口、一份参考。
本书作者自1981年1月开始,对海南民俗音乐文化进行了持续34年的考察与研究,在寻访本岛音乐传统的同时,又亲眼见证了这些传统的变化以及其中大部分传统的消亡。本书就由 寻访传统 与 见证变化 这两条主线交织而成。作者本人长期考察所获的 **手资料、自1981年以来发表的多篇研讨海南民俗音乐文化的中英文论文,以及于1989年在澳大利亚完成的海南民俗音乐博士论文,共同构成了本书内容的坚实基础。 杨沐编*的《寻访与见证--海南民俗音乐60年( 附光盘)》可被看作是当代海南的民俗音乐文化志,但是作者并未试图在这一本书中穷尽海南全岛的状况,而是有重点地择取了岛上*有代表性、*具特色、歌乐蕴含量和活动*丰富的一些音乐传统进行深入阐释,包括儋州汉族民俗音乐、海南黎族情歌民俗以及黎族的乐器。通过这些典型实例的研究,让读者触摸到本岛民俗
本书从项目内容创作、编排制作、商务运营、宣发传播等多角度讲解综艺节目的生产机制及规律,提供行业宏观视角。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综艺节目本体内容概述,综艺节目创作实务;近年来综艺节目创作的热门元素;综艺节目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书通过板块写作的方式对所阐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和解答,具体元素包括:章节内容概述、内容主体、案例分析、课后思考问题。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以期为相关行业领域从业者及高校专业学生提供理论参考,连通学界与业界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结合并进行深度解读分析。
本书是李刚田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有扇面、多条屏、对联及条幅。
当代摄影风云诡谲,留下无数经典的话题,也预示着当代摄影的诸多走向。面对当代摄影的话题,如何解读,如何找到未来的路径,是每一个摄影人包括摄影爱好者都应该关注的要点所在。回顾当代摄影曾有的迷阵,突破重围,找到未来的路径,让我们从这里开始探寻。林路,男,1956年6月出生于上海。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2001年获得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评选的中国摄影国家优选奖: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举办过多个个人摄影展,具有丰富的策展经历。主攻摄影理论,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90多本,约600多万字,其中多部著作获得重量奖项;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其中多篇获得重量奖项,包括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