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由张亮采、杨树达编著。《中国风俗史》是中国社会史 部专著,书中将黄帝以前至明朝的历史,分为浑朴、驳杂、浮靡、由浮靡而趋敦朴四个时代,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古俗,以正人心,亦保国粹。《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礼仪制度与民间风俗,而其中的礼仪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
日光昭朗,无甚新事;长烛夜下,尽皆老谈。 木曼先生执教庠序,钟好雅文,矢志于艺。先生常感时文单调,气象微眇,遂奋而著作,涤驱尘藻,以慰其心也。 从文以来,先生独居陋室,掌高阳明月,昼夜不息,终成新作。其文也,以汉末乱史为题,擒演义旧事作络,诠中西佳著,变古今疏义,溯英雄文史,识见高阔,痴心醇良,实不负清风明月也。 陈寿之三国,乱世纷争前朝旧史,述已往之迹;贯中之三国,豪侠肝胆故事,总分合无常;先生之三国,非为古人作史,不述忠义教化,凭他千秋往复,唯颂文章盛事也!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康公信仰与西樵地方社会》选取西樵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明清以来该地区村落历史变迁及其与康公信仰发展的关系。尽管这个神明以“康公”的名字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民所熟知,但是它们的来源、身份、职能,甚至在地方的传说也许都各不一样。本书选取五个研究点,通过访谈、史料来呈现西樵山脚下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康公信仰情况,信仰的产生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关注点。同时,也希望以康公信仰为切入点了解村落的历史发展变迁过程。 n 书稿还配有26幅与康公信仰习俗相关内容的插图照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平实的文字语言来表现康公信仰与西樵地方社会的真实面貌,为西樵文化乃至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料。 n
八年全民族抗战,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在这过程中,国共关系虽然波澜迭起、险象环生,但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一直坚持了下来。金冲及著的《联合与斗争--蒋介石与抗战中的国共关系》论证了:在国难临头的时刻,同为中华儿女,合则两利、分则俱伤。抗战时期是国共两党合作时间很长的一次。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奋战,才能打败凶残的、用现代武器装备起来的日本侵略者,保障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平民皇帝朱元璋》作者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汇聚了多年的研究心得,并加入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平民皇帝朱元璋》原来为作者为百家讲坛的演讲稿,随后加以整理、润色而成,料详实,丰富,作者在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前提下,厚积薄发,显示出高屋建瓴的开阔的眼界。作者以一个人身份,追本溯源,娓娓道来,情节曲折,很能激发读者的期待视野。作者围绕朱元璋的生平、经历,并进行的刻画和渲染,塑造出来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从唐代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内容——礼制制度层面的描述入手,以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分析,深入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由此生发的文学领域,较清晰地呈现了礼制、文人、文学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作者还从文化与文学的结合点上,对吉、宾、军、嘉、凶五礼制度下唐代郊祀、封禅、挽歌、朝贺、巡狩诸礼的历史源流,及相关文学现象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条分缕析、洞微烛幽的考察,关注到礼制文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多维价值。并以杜甫的“礼赋”、敦煌书仪《甘棠集》为个案,分别对唐代文学中所体现的礼制和作为文学的礼制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实证相结合,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既有唐代礼制与文学关系的总体考察,又有从五礼角度进行的系列专题研究,从
《上海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谍战、阴谋与背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上海租界的情报战和情报人员活动情况,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还原和剖析,其内容基于对英、美、德、法等各国情报局档案所进行的严谨历史学研究。由于在远东有着至关重要的经济、战略利益,各个主要大国在二战期间的上海这个五方杂处、同床异梦的情报大都会中,以各种方式编织各自的情报网,它们通过谍战、颠覆、欺诈活动展开的这场秘密战,是列强之间在全球范围内互相角逐的微观缩影。
以蒋介石和他的高官们的交叉视角解读国民政府走向败亡的历程,再现蒋介石执政下的国民政府高层之间的斗争与媾和。
全球化是20世纪强劲且具破坏性的经济力量,但大多数的相关著作往往只通过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客观事件和政策抉择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在《从丝绸到硅》这本书中,杰弗里·加滕做出了绝妙的补充:他以一种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讲述了10位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人物,呈现了他们生活和时代的生动画面——他们是谁,做了什么事情,怎么做到的,并最终阐述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世界历史,它又将如何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些杰出的人物包括:将东西方融为一体的成吉思汗、开启了全球金融时代的罗斯柴尔德、“全球通信之父”塞勒斯·菲尔德、“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他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航行于各自时代的涌流之中,最终使得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令人叹为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发展,受到了现象学、场所理论等现代哲学和建筑理论的影响。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研究本身又在很大范围中将历史环境的“再利用”实践作为分析对象,形成一种互相渗透融合的倾向。《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试图借助“场所理论”确定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目标,并以新时代场所精神为评价标尺,选择场所塑造方式,从而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间的复杂联系及其意义,认识到建筑物质功能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动态结合的重要性。《历史建筑场所的重生:论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场所构建》利用相关资料并结合作者亲身实践的项目进行了再利用设计的详细分析;以“场所构建”作为主要目标和方法,特别提出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一种新概念;提倡任何场所都是有精神的,建筑师的职责就是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