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会下雪吗?冬天的漠河和南北极哪里更冷?南方人和北方人到底谁更抗冻?动画片《葫芦娃》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世界上有许多奇妙有趣的景象,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这是一本综合性地理读物,旨在以简单有趣、实用清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地理学的魅力。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地理学习策略与方法,包括常见现象和热门现象背后蕴藏的地理知识,总结了与其相关的地理考点增加趣味性,为读者提供观察世界的全新维度。本书还包含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策略的讨论,如兴趣驱动的学习启蒙、思维导图的应用、多维度学习策略,以及考试前的准备和应试技巧等。《了不起的地理》不仅是地理知识宝库,也是广大学生和地理爱好者提升地理素养和学习技能的实用指南。
作者以不同种类苔藓的独特生物学特征为主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与科研经历,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苔藓在自然界以及原住民文明和现代城市环境,乃至全球生态大背景中的作用。 作为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苔藓堪称真正的 先锋植物 ,能够将贫瘠的岩石和土壤转变成适合其他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环境。这些文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角度,以微小到常被忽略的苔藓作为棱镜,折射出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联的深刻反思。
本书是多元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的科普书。海错的 错 ,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作者张辰亮通过考证北京、台北两地藏品《海错图》中的原图,以专业科学传播者和博物达人的视角,从生物学、博物学及生活美学等角度,讲述中国丰富的海洋及滨海生物、植物和风土人情。物种涉及鱼类、鸟类、甲壳类、海洋哺乳动物及滨海植物等30余种, 足迹 遍布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生物保护的理念贯穿全书,以科普工作者的专业度和号召力,激发读者去了解、探索海洋世界,兼具好奇之乐、认知之广,开卷有趣亦有益。 针对青少年阅读群体,这本平装版选用大开本,放大部分展示物种特征的图片,更利于小读者辨识、理解;特别设计 物种知识 栏目,提炼生物学、博物学相关知识点,扩展主题认知;增加生僻字注音,让阅读更顺畅。
喜鹊喜欢收集电线,因为用金属线筑的巢比用树枝搭的巢更经久耐用; 青蛙挤进香蕉间的缝隙,和水果蔬菜一起进入市场; 树袋熊被人类带到不属于它们的 保护区 ,它们却啃食当地树木直至其枯亡 自然并不局限于荒野,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和公园中。自然也会利用人类所做的一切,与我们建立新的联系。工业区和垃圾场成为了许多濒危生物生长的乐土,国家公园里却养起了绵羊,目的竟是保护珍稀鸟类和植物 看似不可思议的这一切,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与明确的原因。 人类活动让物种分布变化得更加错综复杂,对于荒野的痴迷似乎也让人们迷失了对自然的有效认识。 保护自然,究竟是为了保护过去,还是为未来做准备? 作者用大量观察实例向人们说明,顺其自然已不足以保护自然,干预才是必需的手段,而且远比放手更难。
探寻自然的秩序,重建我们与万物的联系。 关注自然,便是关注地球和人类自身的未来。所以当 绿水青山 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国家的主旋律时,我们更需要从思想层面建立对自然的认知,进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未来发展的进路。这便是 自然文库 存在的意义。 具体而言, 自然文库 关注历史上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与方式,注重现实中环境与世界观的相互作用,此外,亦会抛开宏大的叙事,将个人纳入生命网络中去讲述自然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仰望星空、俯首大地的意义,进而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安放,让忙碌的城市生活变得生动而鲜明。当 同自然和谐相处 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就自然展开的思辨便会越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也会越光明。 这是一次全球冰川科考之旅 冰川,覆盖了地球表面约十分之一的陆
《巴黎协定》期望集合全球各国之力,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2℃之内。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吗?气候灾难是不可避免的吗? 不平等、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极端天气频发 在这个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世界里,未来的前景似乎有些暗淡。然而, 生态现代主义者 依然对未来抱持着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和人类的普遍发展是一个生态充满活力的未来的关键,主张用所有可用的技术 包括核能、生物合成乃至其他尚未被发明的技术 来对抗气候变化。他们也认为, 田园牧歌 式的环保观念并不符合人类追求生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而通过集体乃至国际合作力量实现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更有益于人类的共同繁荣。 这一观点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它与绿色运动主张的传统环保理念相左。乔纳森 西蒙斯解释说,这是因为绿色运动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石花的图文书。从三个部分对生石花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部分,生石花的发现历史、养殖经验、命名规则和专业名词解释。第二部分收录了迄今为止发现的36个种的生石花的名字来源、分布、特性以及相应的亚种、变种和园艺种,并对每一个种、亚种、园艺种都配了数幅高清彩图。第三部分解答了一些生石花养殖者容易遇到的问题,解释了生石花界存在的一些谜团,以及附录了生石花按发现时间,关键词等排列的索引。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地理科普书。共收录41篇科普文章,由太阳系跨越到我国黄河流域,从我们熟悉的现象、身边的事物切入,以天文、大气、地球科学的大视野提出问题、探究原理 太阳系最高的山峰在哪里?怎么才能感知到空气?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的 回南天 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南极是一片堪比外星的土地? 本书不仅仅提供知识点,而且引导孩子提出问题、放飞想象,进而掌握现象背后的原理,在教材与课堂之外,感悟地理与人的息息相关,体会到地理科学的趣味。
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 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国家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 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写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 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 94岁的大卫 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界ZUI为丰富壮丽的奇观,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遭遇的戏剧性变化。 曾经繁茂的热带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锁住了大量碳,帮助维持大气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体酸化;北极冻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见的速度消融,剥夺了海象ZUI后的栖息地,也打开了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阀门;山地大猩猩濒危,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海龟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挣扎求生 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层碳含量攀升,一桩桩局部性灭绝事件动摇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 大加速 使这个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 现在,大卫 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
陈磊(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手绘漫画的形式,轻轻松松地就把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把全中国看成一个 班级 ,那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西藏是美术课代表:穿藏袍、骑牦牛、会画画。 青海是生活管理员:能送水、能拉面、能产矿。 云南是生物课代表:采菌子、养大象、种鲜花。 贵州是进步优等生:建大桥、算数据、产好茶。 翻开本书,从长江长城到黄山黄河,尽览祖国大好河山,越看越爱国!
本书分理论指导篇、生态文化篇、建设实践篇3大部分、25个专题展开。其中,理论指导篇分9个专题系统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化篇精彩荟萃国际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环境伦理学、当代世界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中国传统儒释道生态思想等前沿的生态文化思想研究成果;生态实践篇重点讲解中国环境史、中国传统有机农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黄河生态保护实践、美丽乡村建设等重要实践议题。本书有助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认清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规律,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体人民自觉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习近
地球自身的历史复杂而漫长:全球冰期多次出现,陆地也经历了碰撞和分离,彗星和小行星曾经灾难性地撞击地表,猛犸象和恐龙繁盛又灭绝,*终才有人类的诞生。人类对地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这一历史变幻莫测,人们如何发现地球的复杂过往,又如何收集并解释相关证据,是哪些人在不遗余力地重新构建地球史的档案? 萨顿奖章得主马丁 拉德威克是地球科学史家中的泰斗。这部插图丰富、引人入胜的著作凝结了他毕生的心血和其理论的大成。尽管地球史的时间跨度漫长到不可思议,但作者从人类对地球史的早期想象从容地讲到如今的科学发现,证明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既永恒又切时。
海洋是当之无愧的地球生命摇篮。 化石记录告诉我们:五次大灭绝抹去了地球上超过3/4的物种,不过,每当地球上的生存条件再次变得可以忍受时,新物种就会重新在海洋中繁衍。在全面回顾了海洋的曲折变迁史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信息:无论情况变得多么糟糕,海洋中的生命肯定会延续下去。 可是,进入人类世以后,地球发生了深刻的环境变化,海洋自然无法幸免。过去几十年,每隔十年,北极海冰的面积缩小13%,海洋中背景噪声的强度翻倍;包括洪水、干旱和热浪在内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世界每年生产的近4亿吨塑料制品,其中绝大部分的归宿是海洋 人类活动带来的复杂影响远超从前海洋面临的危机,而且没有任何先例可以援引。 因此,海洋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现在的行动。这本书将会带我们进入鲸类、鲨
本书讲述了一次名为 MOSAIC 的北极科考。这是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由20个国家300多名科学家组成,耗资1.4亿欧元。科考破冰船 极地之星 号于2019年9月出发,在被北极海冰牢牢封锁的状态下乘浮冰流抵达北极点并穿越北冰洋 漂流中破冰船的动力来源只有浮冰流的自然力。此次科考的成败掌握在大自然手中。科考队员们可谓历经了 九九八十一难 :不断出现的冰裂隙、骤然隆起的巨大冰山、肆虐的暴风雪、极度的寒冷、极夜里伸手不见五指且长达数月的黑暗还有与凶猛北极熊的屡次遭遇。而在科考期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科考濒临绝境。马库斯 雷克斯用扣人心弦的文字,记述了他的团队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又如何获取了具有开创性的关于北极腹地气候过程的知识,从而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北极地区剧烈的气候变化现象。
这是一枚鹅卵石的故事,它属于一枚普通的鹅卵石,就像你度假时在海滩上随手捡到的一样。 这也是关于地球本身的宏大叙事,追溯小小鹅卵石悠久历史的过程将带我们回顾地球波澜壮阔的发展史,穿越到空间的深处和地球生命起源之时,领略深时之美。 我们会跟随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扎拉斯维奇,在书中一同见证平凡鹅卵石的不平凡 石生 ? 组成卵石的粒子在遥远的宇宙另一端形成,它们来自激烈的大爆炸和超新星爆炸; ? 在太阳系的构建中,这些粒子穿越太空而来; ? 我们现在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形成后,这些穿越地球上的山与海的星尘,终于在一枚鹅卵石中相遇 ? 在遥远的未来,它们也将头也不回地离开,相隔越来越远;大部分颗粒将留在地球上,融入新的地层,随着时间推移,无数新的鹅卵石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点出现,每一块鹅卵石上都有
这是一部描述河流的自然生态文学作品。作者基于从2014年到2021年8年间的观察,以一年时间为线索,用随笔形式纪录了靳江流域(湘江一级支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万物生长及物候变化,铺展开一幅新世纪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与博物学画卷、一段人与自然的传奇历程、一张河流生命共同体的巨大关系网。它讲述的既是一条河流的生命历程,同时也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次觉醒,歌颂了 人与河流、动植物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倡导融入大自然去体验大自然更深层次的奥妙与乐趣,以更平等,更和谐的方式去保护河流生态系统。 《醒来的河流》已入围湖南省 碧水青山新湖南 自然生态文学专题创作扶持计划。
就在你阅读这行文字时,地球上的冰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独立记者达尔 贾默奔走在气候变化的一线,用翔实的科学数据和触目惊心的现实案例,呈现出一份关于气候危机的全球报道。 作者以共情又不失冷静的新闻笔触,带领你攀登北美高峰德纳里峰,在太平洋温暖的海水中探寻珊瑚礁的踪影,去阿拉斯加的圣保罗岛寻访仅存的海豹猎人,并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市亲身感受城市沉降的风险。 这趟旅途传来的是一道不容忽视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警告:气候危机正逐年加剧,消融时代已全面降临,而我们仍然熟视无睹。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奠定现代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基础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将会造成的后果:春天变得寂静,虫鸟不再名叫,整个地球了无生趣。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人类环境大会 ,并由各国签署了 人类环境宣言 ,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本书分 中国与东南亚 印度洋与太平洋 全球史与海洋史 三部分,是关于世界范围内各种 联系 的历史,既包括东南亚与中国、印度洋与太平洋两大块纵横经纬的交互内容,也涉及在海洋史、中外关系史、全球史框架下发见的时间、空间和人事,立足南洋观察,思考两洋体系。全书审视了环南海研究的理论和材料、早期西荷东亚扩张的竞争与冲突、中国与东南亚互动、印度洋史书写模式、以印度洋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东亚海上贸易世界、太平洋时代概念、太平洋世界移民、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野、区域划分、学科设置、研究导向、观念变迁等诸多问题,以海洋史的议题贯穿始终,间或浮现全球史的视角和关怀, 立足东南亚,兼及印太,放眼全球 ,与走向世界的时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