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世界的起源,它支撑、滋养并保护着世界。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以令人惊奇的方式生活和觅食,这种多样性确保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土壤还能滋养海洋、调节河流流向、改变气候,是生命世界中强大而惊人的构造。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由于对土壤缺乏了解,我们一直在以城市化、不适宜的耕作方法和污染等方式破坏土壤。土壤正因侵蚀而消失。 马克-安德烈 瑟罗斯带领我们在土壤的组成成分和丰富的生命形式之间展开一次壮丽地下之旅,以诙谐幽默的文笔,结合妙趣横生的漫画插图,向我们介绍了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壤,以及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让我们重新建立起与自然世界失去的联系。最后,他乐观地展望了我们如何将优质的土壤传给后代。
林木线 是生态学、环境学及地理学中的概念。它显示了树的生长极限。 在过去五十年里,全球北方森林一直在向北迁移。英国知名非虚构作家本 罗伦斯在 2018到 2020年间,穿越加拿大、西伯利亚、挪威、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具体追踪了六种能够经受高纬度严寒的树种。他还与生态学家和博物学家交谈,拜访当地居民,观察树木,讨论巨大的地质变化。 这是一次充满惊奇和敬畏的旅程。本书结合报告文学与最新的科学研究,讲述了即将消失的最后一片森林,以及它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听李四光讲新能源的故事》围绕新能源的类型、特点、开发和利用的科学知识,以及著名科学家、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带领中国地质工作者认识和探索新能源的故事,结合百余幅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将博大精深的新能源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 有哪些神奇的新能源?地球这个 大锅炉 散发出的源源不断的热量,如何为我们所用?原子核小小的身材为何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为什么会有可以燃烧的 冰 ?氢能为什么被称为 能源新星 ? 人造太阳 是什么? 丰富有趣的问题,细腻精彩的讲述,精美动人的插图,少年儿童可以跟随李四光的脚步,一起踏上探索新能源的奇妙旅程。
本书选择温带森林比较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种类,侧重阐述这些种类的生态习性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从长白山森林的结构、种类组成及演化等特征,介绍森林动物的知识和生态学知识。 根据长白山温带森林典型地带性的红松阔叶林为背景,从松鼠、红松、捕食者的相互关系,讲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松鼠的生态习性,讲述森林里发生的松鼠与动物、动物与树木、环境与物种之间的有趣现象,以通俗的故事形式,描述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及一些生态学概念,并提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或很多人思考过,但找不到答案的有待探索的科学问题。
《长白山动物家园 苔原笔记》一书,作者朴正吉以时空为线,采用小章节的形式、知识点的串联,体系化地全面讲解高山苔原的成因、动物和植物对高山苔原恶劣生存环境的生态适应特征,以及苔原的地貌特征、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智慧等,并把作者长期科学观察的结果通俗地加以介绍。《长白山动物家园 苔原笔记》一书拟描述50余种植物、20余种哺乳动物、10多种真菌、30余种昆虫和几种两栖爬行动物。全书约15万字,图片200余幅,并配一些手绘图。
近年来,肆虐的森林大火已经摧毁了世界各地的大片地区,预计由于气候变化,我们将在未来看到更多这样的情况。但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野火在地球上存在了数亿年,大规模的火灾在塑造地球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德鲁 斯科特讲述了火对我们星球的大气、气候、植被、生态以及植物和动物生命进化的影响。它导致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也推动了开花植物的传播。作者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揭示地球历史深处的气候,让我们了解早期人类是如何驯服火并使用它的。
本书写的是作者从小生活和熟悉的一条河流的故事,尤其对中华秋沙鸭这种优雅的水鸭子,怀着一份执着的热情观察了40多年。作者以中华秋沙鸭为主线,通俗地介绍了富有变化的河流和许许多多拥有超凡天性和卓越生存本领的动物。 作者从一条河的生物、一种石蛾,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叙述了石蛾的变化所引起的鱼类资源、水栖动物、人类文化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资源竞争的角度,描述了中华秋沙鸭的寄养现象、种间和种内对栖息地空间和食物资源的竞争及其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感受,描写了人类、动物和河流的亲密交流,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的影响等细节。 本书中大量使用了野外状态下充满野性气氛的生态照片,加了一些手绘图。照片注重把那些有故事的动物充分表现出来,直观地理解文中描述的内容。 这是一本描述一条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的金沙江下游河段,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21 年6 月28 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的祝贺。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 西电东送 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技术难度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你们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希望你们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2005年,一场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市,整个城市都被水淹没,几百人因此丧生。飓风过后,城市人口减少、气候不断变暖、住房问题凸显、种族问题持续加剧。这场飓风被称为 卡特里娜 。卡特里娜飓风不是这些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却将我们这个时代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汇集到一起。 以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前后共一个世纪的时间为线索,作者追寻灾害出现的前因后果,调查人们对洪水的不同反应,探讨结构性不平等和物质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飓风之下,一部城市建设史诗由此展开。
热带雨林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栖息地。在雨林残酷的环境中,为了适应和生存,生物进化出了前所未有、多姿多彩的形态。这种丰富是生命对严苛生存环境的回应,同时带来惊人的美丽。 18世纪以来,人类逐渐开始大片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现代过度发展的畜牧业和油棕种植业已对雨林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出于经济目的而大面积破坏雨林的行为已成为雨林消亡的主要原因。 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美丽被破坏后往往是难以恢复的。森林的消失将通过降水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而雨林物种多样性的消亡将使我们丧失认知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机会。 保护热带雨林,关乎整个星球的未来。 约瑟夫 H. 赖希霍尔夫近年来的一系列作品,每一部都让人大开眼界。在一个知识点较为杂乱的主题领域,他通过冷静的思考力脱颖而出,没有一味强
“给孩子的中国国家地理”是一套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中国地理通识读本,它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地理思维方法,帮助大家用地理思维来丈量和观察脚下的土地,认识、感受多彩中国,发现中国之美。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特征差异显著,这套书依据地势、气候、土壤及生物一致性等综合因素,将全国细分为华北、东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和青藏7个陆地单元以及中国的海疆,共8本区域分册,分别是:《青藏·地球第三极》、《西北·文明交汇处》、《西南·多彩民族绘》、《华中·千载富饶乡》、《东南·岭南山海间》、《东北·冰火黑土地》、《华北·华夏中原起》和《海疆·广袤蔚蓝色》。打破行政界线,科学分区,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地理区域,拓展知识深度。书中采用“面”“线”“点”的结构方式,特设主题线路,带领读者“行走”和“穿越”区域,在
《中国冰川图鉴》以我国西部存在现代冰川与古冰川遗迹的各个主要山系(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为重点,全面总结了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状况,展示了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冰川景观,一些曾经考察地区与重点监测地区冰川景观近几十年来的变化状况和地质历史事情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景观等内容。 本书精选照片300余张,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冰川。按中国冰川分布、冰川类型、冰面景观、冰川地貌、冰川变化、冰川资源与灾害,以及冰川野外考察等进行编辑,并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科学地解说了每张照片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冰川学基础知识。
当前经济竞合成为 互动的基本准则与主要模式,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议题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议题转变,地缘政治的冲突逻辑让位给地缘经济的竞争逻辑。大国博弈开始转向地缘经济。美国试图利用地缘经济的权力渗透效应,实现 事务话语权与控制权。在 关系的地缘经济转向下, 地域经济系统出现重构,随之带来的是 的“时空压缩”和商品的跨边界高速流动。世界经济关系因此表现出具有耗散性、自组织性、耦合性等属性的复杂系统。基于 局势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本文从地缘经济的系统性出发,构建地缘经济空间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研究框架,深入探究 地缘经济系统的演化规律与演化机制。
本书是有关于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的研究专著,分为千岛湖配水工程必要性论证报告、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供水方式研究、杭州千岛湖配水工程投融资研究和“五水共治”的兴起与配水工程的开启四大部分。
本书讲述了“海岸卫士”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情况及人们对红树林的守护。本书通过对红树林的特性、生长状况、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等阐述,把红树林里的世界像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跟随一线巡护员的脚步,研究分析科研人员和保育工作者的成果,唤起人们对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延伸阅读”“认识新朋友”板块为本书增添了更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书中有大量一手调研资料,并配有大量红树林及其生态圈内的动植物照片,图文并茂,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红树林的生态世界,感受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感受其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地球的意义。
《正视生态伦理——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模式》是由法文图书翻译而成,是“绿色发展通识丛书”的书稿之一。该书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环保图书,是从哲学、伦理角度探讨环保意识的图书。该书将实用伦理学结合文化、农业、与动物间的关系、工作的组织以及残障人士的融入展开调查,建立起一种潜在的严格责任机制,倡导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政治模式,推动环保深入我们的生活。因为环保只能在新型的人道主义背景下,才能被科学地、认真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