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诞生于冰河时代。冰期让森林退化,东非大裂谷的低矮草原让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并从非洲迁徙扩散到全世界。而后,地球的冷期和暖期交替上演,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文化,比如处在冷期的路易十六与很多同期君主自封为 太阳王 ,而中国的明朝也亡于小冰河。总体而言,寒冷期往往会引发社会剧烈动荡,温暖期倒是有可能促进文化繁荣。 另一方面,无论处在哪一个气候周期,人类仍然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应对手段,并且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直至今天一路向前。人类并非是大气候变迁的被动承受者。 而今,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变暖时期,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也正处在又一个大冰期的间冰期。气候变暖,对人类一定是有害无利吗?比如,由于气候变暖,中国降水带北移,新疆戈壁变沙滩,西北有望重回塞北江南。本书从文明史的角度,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 梅比说,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 杂草和我们比邻而居,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的复杂关系。 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同时也是一幅庞大的杂草迁徙与流浪图景。
从阿兹特克人的同类相食,到墨西哥城的 陷落 ,人类的态度和欲望在历史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从因鸟粪而起的战争,到 香蕉共和国 的出现,人类文明所依存的自然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1492年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 为节点,拉丁美洲历史被分割为截然不同的两段。遗失的文明曾如何生存与发展?欧洲的殖民者又带来什么变化?走遍新热带地区,跨越六百年时间,带你探索 离人间天堂不远之地 上生生不息的文明。 同一颗星球 丛书从 全球史 的宏大视野出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的 星球危机 ,反思和再叙述时代浪潮中的人与社会关系。它既包含千百年来人类繁衍兴盛的古老话题,现代资本与人性贪妄的惨痛教训,也包含对未来命运的戚戚忧思与长远谋划。
环境污染正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近几十年来,有超过8万种新的化学品被研发并释放到全球环境中。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将超过1/3的儿童死亡归咎于环境因素。随着儿童疾病,如自闭症、哮喘、多动症、肥胖症、糖尿病,以及出生缺陷等的发病率飙升,关注化学环境是如何影响儿童健康这一严重而又棘手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本书由两位重要的环境卫生领域的的研究人员及倡导者撰写,为理解和识别儿童环境中潜在的危害来源提供了一个权威而又易懂的参考。目前存在哪些有毒化学物质环境暴露?如何知道儿童是否接触到了环境中未经检验的化学品?有哪些儿童疾病与有毒环境暴露有关?家庭环境中存在哪些有毒化学物质?它们如何影响儿童健康?如何防止儿童接触或摄入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如儿童不小心接触或摄入,该如何处理?哪些食物有可能含有毒农药残留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我们中很少有人会问: 全球气候变暖之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本书援引大量具爆炸性的新科学研究成果,带领公众去探索十万年后地球的生态环境,并澄清了与气候变暖相关的重大环境趋势。 ◇ 气候变暖并非首次发生的 全球污染危机 。若非20亿年前的 氧化 浩劫,人类与现代蟑螂的祖先将无法存活于这个世界。 ◇ 气候变暖,关系到漫长的未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出来的温室气体的影响范围**不只是一两百年,而是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并不是头位严重的问题,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糟糕后果是海水酸化、海洋生物灭绝、气候鞭尾效应(全球气温骤然飙升后缓步下降,进入长期的冷却过程,直至回复到工业革命之前的温度)等现象。 ◇ 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已经严重改变大气,一个人造的地质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除非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限制升温在接近1.5℃或甚至2℃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对此,我们需要从多个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促进实现碳中和。本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其与碳中和的协同关系。根据光大环境对固废处置、水污染治理、海洋污染治理和气候治理等业务领域的理解和实践,本书阐述了减污降碳机理和协同治理路径,介绍了促进碳中和的绿色金融措施,还分享了光大环境多年来的Z佳ESG实践以及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经验。本书内容全面丰富,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可参考性强,可供从事环境保护、气候治理、绿色投融资等领域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同仁参考。
本书以国内外近年来微塑料研究的相关成果为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归纳和总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塑料和微塑料的来龙去脉、污染现状和健康风险,重点介绍了塑料的产生背景、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塑料如何转化成微塑料、微塑料对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危害性以及塑料的管理与控制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的 中国30 60 行动,有力推动了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进程,吹响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作品,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江南小镇到青藏高原,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从世界首富到中国少年 本书从生活篇、环境篇、生命篇、空间篇、金融篇、创新篇、文艺篇、哲学篇、大学篇等多个维度向读者讲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故事 三十六计 。无论是领导企业转型升级,还是谋划个人职业生涯,或者仅仅做一名欣赏时代风云变幻的 吃瓜群众 ,本书都可以给您带来启发与思考。
从17世纪初至今, 可持续性 如何从一个思想概念发展为席卷全球的实践运动的完整历程,且听该领域的顶级专家卡拉东纳为您娓娓道来。从可持续林业思想的出现,到工业革命的挑战、环保运动的诞生以及促进平衡发展的具体实践,本书表明可持续性不仅借鉴了社会公正、生态经济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并且后来居上,将它们整合成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哲学。本书拓宽了我们对可持续性的理解,指出它将重塑从个人生活方式、企业战略、国家政策直至国际格局的方方面面。对致力于令世界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的人们来说,本书是一册极佳的入门之作。
本书为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关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人们曾经对此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1962年蕾切尔 卡森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在本书中,作者帕梅拉 希尔(Pamela Hill)为我们如今面临的一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清晰、引人入胜的答案。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环境需要予以保护以及如何保护。本书内容横贯古今、旁征博引,列举了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以及密歇根州饮用水危机等事件进行分析。本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该如何平衡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如何平衡当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环境利益?人类为保护环境提出了哪些方案?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尔列出了我们今天面临的严重的环境威胁,并建议我们应该采取何种行动才能有效保护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环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它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长江江豚的标志性 微笑 以及其愍态可掬的形象,也已成为面向公众开展长江大保护、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的形象大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 本书旨在帮助教育者了解长江江豚的基本生物学信息,以及保护长江江豚的重要性和主要工作,从长江大保护的角度理解本书的策划初衷。本书向读者介绍WWF环境教育核心理论和方法。围绕 微笑天使 把脉家园 明日社区 三大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并提供了课程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外部参考资料。
植物不会说话,但是有自己的 语言 。自然界是植物的 战场 。在这里,每一种植物都拼尽全力,各出奇招,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从诞生开始,植物就根据各自需要适应的自然环境,为自己的下一代武装到牙齿。一株植物的生老病死,恰如人的一生。努力寻找水源和阳光、拓展自己的领地,是刻在每一株植物基因里,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人类和其它动物,有可能成为了植物谋求生存的搭档和亲密伙伴;而在繁衍种群的过程中,植物也应对着不同的境遇和挑战。本书将围绕植物的生存策略,讲述植物在人类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如何通过亿万年的演化,炼就独特的智慧。
人类已经过度使用了地球上有限的资源,然而超额消费并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适度经济学》的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个富于远见且脚踏实地的替代方案以取代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追求 一种以 够用适度 而非 无止境地求多 为目标的经济体,通过这种向稳态经济过渡的战略,使所有人的长期福祉实现最大化。本书饱含新鲜的原创想法,以及令人惊讶但有理有据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是一本能让所有人对实现真实繁荣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的入门类读物。
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两位作者从生命及其进化过程阐释生命意义,界分生命的机械模式、生机论模式、突发进化模式与生态模式,论述了生命整体性思想,论证并阐释了事件思维,批判了实体主义及其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揭示了生命的内在神圣性,而对技术时代生命伦理学问题的讨论,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解读,对可持续世界里农业、女性、能源、交通以及城市化问题的探讨,以及对社会主义有关生命质量及其担当的探讨,也都十分精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依循怀特海的基本主张,特别贯彻和强调过程哲学同东方哲学传统的关联,读来亲切感人。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而本著作所直面的上一世纪70年代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实分析,对于今日中国还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
在过去的人们眼中,未来是什么样子? 科幻故事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影和图书报刊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延长寿命的医疗创举;广告激起大众对未来各种技术形式的兴奋感;智囊团也热衷于预测哪种新武器将赢得下一场战争 故事、图像和预测就像建筑的砖瓦,慢慢构成了一个宏伟的未来期待模式:人类可以掌控环境,可以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下,实现无限的增长。 作者阅读了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作家、政府官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 它们被称为 叙事 ,讲述着人们对未来的畅想,每个叙事都是一张小小的未来蓝图。本书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一项对环境之梦的研究。在跨越几个世纪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将读到耳熟能详的明日寓言,也有许多已被遗忘的故事。在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故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
本书内容包括生态文明,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内涵,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 生态文化, 生态灾难的文化因果启示录,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治文明, 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精神文明。本书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对这些学科的深度和高度,将为我国生态文明的理论构建及实践工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探讨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本书强调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高度和谐的文明,是高效的循环经济、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小动物疾病学(第二版)》与版比较大变动是删除了篇小动物诊疗技术。自版小动物疾病学出版以来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其他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均有类似小动物诊疗技术的教学内容,且一些教材和出版物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将其删除,既可避免重复,又可减少本教材的篇幅。其他各篇根据我国小动物临床实际情况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如篇小动物传染病中删除了猫临床少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在第三篇小动物内科病中中毒病一章增加了除草剂和有毒室内用品及装饰植物中毒的内容;在第五篇小动物产科病中删除了小动物生殖生理概述和犬、猫繁殖管理的内容。
本书出于维护和提升环境质量的现实需求以及构建完备制度体系的诉求,按照以下思路来展开论证和研究。首先,以环境质量这个问题意识为参照,结合立法和政策文本阐释环境质量的规范意义和规范价值,以及环境质量作为环境法律规制直接目标的合法性与适时性。接着,第二章着重分析环境质量法律规制存在的战略背景和基本语境,以及环境质量作为法律规制直接目标带来的巨大挑战。第三章继而探究环境质量法律规制的实施路径。根据环境规制工具自身的演变历程以及制度体系的侧重点,将制度工具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环境质量改善制度以及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分别从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质量管理和环境空间管控三个维度对环境质量法律规制的制度体系进行探究。
我们的经济正在与地球上演麦道夫式的庞氏骗局。我们使用未来的资源来运作当下,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地球所能补充的限度。“生态足迹”是能够追踪我们拥有多少自然资源又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的 整合性指标。 本书提供了针对下列内容的完整介绍: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 各国的生态足迹概况; 示范案例,包括企业、城市和 ; 创造再生型经济的战略。 无论您是学生、商界 、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师、经济学家,还是对人类的未来拥有持久兴趣的普通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是需要纳入思考的关键参数,《生态足迹》是您谋划未来时不可或缺的一本基本指南。
《海洋传》是一本描述海洋世界的最成功的科普佳作。作者以其的罕见的科学洞察力与写作能力,将神秘的海洋世界中那一幅幅绚丽、美妙的图景一一展示在我们面前。本书1951年出版后,迅速占据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并连续上榜三十一周,最终售出超过一百万册,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并于1952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以及约翰·巴勒斯奖章。今天,海洋和整个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灾难,种种迹象表明,海洋世界的脆弱性与其重要性一样,需要人们倾注更多的心力去重视和保护,而所有关心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读者,都应该阅读这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