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非常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非常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该书为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的修订版本,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类别、用途、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结构清晰,按用途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大类,加上建筑小品,共列7章;内容丰富,不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源流、特点,还辅以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并加以详细阐释。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入门读物。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家小书青春版 是 大家小书 青少年阅读系列板块,秉承 大家小书 的出版理念,不忘 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的初衷,是一套针对青少年阅读特点而策划的文化普及丛书。所谓 大家 是指学有专长的老一辈学者,也寓意本套丛书是为大众阅读而编辑出版的,所谓 小书 ,是指所选著作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用小32开印刷,便于携带阅读。本丛书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普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青少年眼界,得到文化上、文学上的滋养。 《桥梁史话》收录了桥梁大师茅以升关于中国古桥史和古桥艺术的文章,如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中国石拱桥》等科普性质比较浓厚的散文悉数收入,论述了桥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介绍我国历代的名桥、古桥,记录其修建简史、结构特点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 为抢救传统村落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决心。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扬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一方面,江南秀润清丽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清秀细腻、富于诗意的江南文人风尚,明清时,这种风尚无论在文学书画还是工艺美术上,都成为当时江南甚至中国的主流;另一方面,扬州依托运河,从汉代至明清,有着千年的繁荣,是除京城之外比较大的城市之一。 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枢纽,盐商聚居之地,四方豪商大贾,鳞集糜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千万。 盐商们财力雄厚,富比皇室, 衣服屋宇,穷极华靡 。他们在扬州大兴土木,大肆建造园林、住宅、会馆等,追求住宅的宽敞气派,园林的奇巧变化,并不惜重金装饰和点缀门楼。乾隆年间,扬州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由于乾隆六次南巡,各盐商穷极物力以供欣赏,自北门直抵平山,两岸楼台,数百里相接,无一处重复。除园林、会馆、住宅外,清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该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地球诞生46亿年以来,在云南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地质历史现象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了解到地球出生、成长、演化的基本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动物是怎样演化的,矿物是怎样形成的,山川大地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我们脚下的土地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将来可能会怎样发展等等。
在广大读者的关爱中,《闽都文化》改版后已走过9年。每期刊物编辑部均精心策划,期待将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在《闽都文化》刊物设置的诸多栏目中,“闽都记忆”以其鲜明的纪实特色,深受读者关注。通过作家们的辛勤创作,发生在这座城市的大小事件,斐然而成历史长卷。 为此,《闽都记忆: 精选本纪事卷/闽都文化丛书》从这一栏目中遴选出43篇佳作,汇编成册。《闽都记忆: 精选本纪事卷/闽都文化丛书》事件起自宋代,止于当代。举凡戚继光抗倭、册封琉球、中法海战、福建事变、大湖战役、南下服务团入闽、青口汽车城诞生、“碗礁一号”沉船打捞……榕城风雨,闽江浪涛,尽在卷中。
本书以召稼楼为主体,讲述浦江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包括召稼楼的由来、召稼楼本地家族、以及浦江镇陈行、杜行、鲁汇老街介绍、当地残存建筑、文化名人等。分人、事、物三部分叙述。如陈行老宅、赵家宅院、召楼梅园、奚氏家族宁俭堂、鲁汇音乐、民俗风情、秦裕伯、秦锡田、胡祖德等。召稼楼老街不一批较大规模的古建筑,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保护刻不容缓。2008年,召楼老街正式启动修复以来,它秉承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原汁原味地重现昔日光彩。对老街的叙述和资料整理,是传承浦江镇历史的需要,也是保存浦江镇民俗文化风情的需要。
这是一本呈现南朗地方特色的作品。 n纯美的手绘,真挚的感悟,带给你一个崭新的南朗。 n全新设计,全彩印制, n上百幅超靓手绘,是一份让年轻读者爱不释手的“中山手信”。 n n探访南朗的乡间村落,俯拾久违的悠闲时光; n追寻南朗的名人古迹,感悟一代伟人的风采。 n从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到左步村的阮玲玉祖屋, n从茶西村的古闸门到茶东村的陈氏大宗祠、五度桥, n从西江里的石将军、赤坎村的孝义牌坊、武侯祠到南塘村的乡立学校、孖仔碉楼 n纯美的手绘,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觉盛宴;真挚的感悟,带给你美妙的游走体验。
《国子监街》 又称成贤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是元代大都城的一条东西向的重要街道。北京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它是元、明、清三朝太学旧址,是封建时代的学府,同时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和国家教育的管理机构。本书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元代以来国子监街沿线的历史变迁。
《巴蜀文化丛书:客家人(修订版)》是一本专门介绍客家人历史文化的专著。作者本身即为客家人。书中厘清了客家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种种疑团,不无骄傲地介绍了客家人的吃苦耐劳、发愤图强的种种美德,根据一些史实再现了这个民系所承载的苦难,歌颂了他们忍辱负重、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他们这个民系为祖国和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学者们的各种推论做了的分析。总的来说,推断、评判是建立在真实凭据之上的,是客观可考的。通过阅读《巴蜀文化丛书:客家人(修订版)》,读者可以了解客家人,从而引起研究客家人文化的兴趣,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自豪感。
《大美金张掖》为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集,展现了张掖独特的魅力。其中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如丹霞地貌、湿地公园、祁连雪山等;有对人文历史文化的介绍,如风土人情、丝绸之路文化、美食等;还有对现代旅游文明建设的描述,如黑河漂流、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露营节等。